提出来一个大胆的假设:电子是一种波。

    这两项成果可以算的上是量子力学前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发现,而且两者都和爱因斯坦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那次的索尔维会议在“电子和光子”这个主题之下,基本上就成为了爱因斯坦的主场。

    整个会议期间最有名的一个名场面,就是以爱因斯坦为首反对量子力学的派别,和以玻尔为首以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为主要成员,支持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学术论战。

    但是因为陈慕武的出现,不管是伽玛射线的散射实验,还是电子的波动假说,都比他们在历史上应该出现的时间早了几年。

    而爱因斯坦虽然在三年前被邀请参加了第四届索尔维会议,但由于他心中的祖国德国的其他物理学家们被抵制在会议之外,他个人抵制了这次会议,没能出现在会议现场。

    但是爱因斯坦在这期间寻找了不少的场合和途径,甚至还曾经亲自到了英国伦敦,一次又一次地针对有关量子力学的学术问题,向陈慕武发起诘难。

    可他终究是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甚至还曾被后者辩驳得哑口无言过几次。

    因为以提出量子力学的陈慕武为首,和以抵制量子力学的爱因斯坦的两派已经讨论过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比原时空中讨论得还要更加深入一些,所以原本应该出现在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并且一直延续到了1930年第六届索尔维会议的玻尔-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大论战,这一次并没有出现。

    不仅如此,就连本届索尔维会议的主题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电子和原子”,而被改变成了“原子核和核反应”。

    ——这倒是和原时空中1933年第七届索尔维会议的议题“原子核的结构与性质”差不多。

    唯一的区别是当时1932年已经发现了中子,人们对原子核内的结构了解更进一步。

    而现在的陈慕武还没有把中子这个大杀器公布出来,物理学家们自然也就不知道原子核中除了质子之外,究竟还有些什么。

    题外话,在原时空中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合影,被人们誉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星光璀璨的一次物理学家聚会。

    还有不少人针对这次会议的合照中出现了十七位诺贝尔奖得主,获得了十八枚诺贝尔奖章而大作文章,说这届会议把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聚集到了一起。

    但其实参加会议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最多的一届,并不是1927年的这次第五届,而是六年后,1933年的第七届。

    在第七届索尔维会议上,一共有拿到了二十一枚诺贝尔奖章的二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了那次会议,比第五届整整多出了三位。

    而如果再加上虽然受到了邀请,却因为在同一年上台的德国小胡子的迫害,迫不得已远走美国普林斯顿以讲学的名义避难,不敢重新靠近欧洲大陆一步的爱因斯坦,那么第七届索尔维会议的受邀诺贝尔奖得主人数,就将变成二十一位。

    虽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并不是最高的一届,但让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合影比第七届会议的更出名的原因,应该不是因为第五届会议的主席洛伦兹比第七届的主席朗之万更有知名度,而恰是因为物理学界的顶流明星爱因斯坦,没有出席后面的这届会议。

    不管是对物理学家,还是对普罗大众来说,合影上没有爱因斯坦的一次会议,就相当于是英镑硬币上没有国王的头像,终归是不完整的。

    索尔维会议不是什么等级森严的正式会议,只是给来自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提供一个聚在一起讨论问题的场所而已。

    于是在会场的观众席上,也并不是论资排辈按照学术水平和能力来安排座位,而是随心所欲,大家想坐在哪里就坐在哪里。

    德高望重的卢瑟福是全场的焦点人物,他带着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众人,还有诸如玻尔这种自己曾经培养过的徒弟,以及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徒孙们坐到了一起。

    而会场当中的另一派,不再是像上届会议那样以德高望重的居里夫人为中心,而是全部来自德国的物理学家,围在虽已退休但仍然是精神领袖的普朗克的身边。

    英国和德国仍然是这个世界上,在物理学科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所以在会场当中自然而然地分为两派倒也正常。

    第一天的会议开始之前,陈慕武径直走向了德国的那边,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有的人甚至在心中暗暗揣测他的意图:难不成陈博士终于不能再忍受剑桥大学对他的打压,选择离开英国去德国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了么?

    让众人所失望的是,陈慕武不过从自己随身携带的本子里,取出夹在里面的写有对泡利的感谢和祝福的卓别林签名照,给泡利递了过去。

    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他不是一个食言的人。

    接受了陈慕武礼物的泡利,脸上的表情却不是那么自然,而是有些阴晴不定。

    昨天的时候,他还因为反电子的这件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赵师雄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师雄并收藏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