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卖给你们。

    5亿美元够思略半导体运营十年时间了。

    所以不同的人,对风险的偏好是不同的,我是一个相对厌恶风险的人。

    在搞思略半导体创业,思略半导体主营业务是做EdA软件,同时会做一些芯片设计的代工。

    芯片设计代工也是为EdA软件服务的,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用思略的EdA软件,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它要怎么优化?

    我们在思略半导体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一共投了五百万美元,其中我一分钱都没有掏,纯技术入股。

    当然我相信我和你去张江干,你也不会让我掏钱,但是去张江不确定的事情太多了。

    光是我过去这么多年在燕大搞讲座的经历来看,华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非常匮乏。

    我大概是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会去华国做一些学术交流,然后给华国的学生做一些学术讲座。

    燕大应该聚集着华国最顶尖的学生,他们很有天赋也很聪明,但是他们缺乏实践,在伯克利,可以享受到硅谷的资源,可以在硅谷实习,在硅谷了解到一线的产业界在做什么,哪方面的技术对他们未来去找工作或者创业有帮助。

    华国的学生要毕业之后才有这个概念,而且他们在上学的时候不清楚业界最先进的技术方向、技术路线是什么,然后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做哪方面的工作,等到毕业之后又要花上很多年的时间摸索,等到摸索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的时候,未必还有那个心境从头开始。

    我一直感觉华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问题。

    当然话说回来,对于在华国搞集成电路创业,尤其像你提到的,围绕芯片代工、光刻机、芯片设计,去延展投资上下游的半导体企业,这人才缺口就更大了。

    这中间的难度不是一点半点,回去真的要做这件事,需要有耐心,这将会是一场持久战。

    人才培养至少得培养起三到五个梯队,这就要花五年时间,然后出成果也得以五年为一个计划周期,我估计得到第二个五年的时候才能慢慢有一些成绩出来。”胡正明说得很诚恳,谈到的也是他围绕华国现状的思考。

    和张不同,胡正明对大陆有感情,有想要支持大陆发展的心理存在,只是由于他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他没办法放弃现在有的一切不管不顾回国发展。

    胡正明是婴儿时期就去了弯弯,张则是在大陆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到49年也就是18岁的时候才离开大陆去哈佛念书。

    至于立场,张忠谋明面上的态度是永远维持中立,不支持任何一边。

    但是从后来台积电建厂的结果来看,最终还是站在阿美利肯方,原本台积电建厂只在弯弯建先进制程的厂,成熟制程的代工厂才在弯弯之外的地方,后来直接把先进工艺的厂搬到阿美利肯去了。

    从结果也能反向推断出张忠谋的态度,因为他虽然离任了台积电董事长一职,但是以他离职时候把权力一分为二,分别交给刘德音和魏哲家两个人,可以看出他依然掌握着重要议程上的决策权。

    台积电在往阿美利肯建厂的时候,张忠谋公开表示即使在美建厂的制造成本高出50%,台积电依然会继续向美转移部分产线。

    周新不知道张忠谋在2022年的时候张忠谋会公开站队,但是这不影响他在胡正明手底下当博士的时候,从胡正明口中了解张忠谋是什么样的人。

    当然更多的还是从梁孟松口里了解张忠谋,梁孟松从伯克利毕业之后可是在台积电干了很多年。

    周新说:“教授,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担忧,我也有这个耐心,我的资金足够充足,别说十年,十五年也可以。

    而且华国有着广阔的市场,本土市场足够培育出一些优秀的半导体公司,做这个事情也不是绝对会亏。

    局部是能够实现盈利的,比如芯片代工,matrix手机的处理器是新芯半导体设计的,同时我们还为苹果设计了一款解码芯片,这些都是收入。

    光是这两项,养活新芯半导体就不成问题。

    集成电路的其他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落后意味着企业小,企业小意味着实现盈亏平衡对于盈利的要求不会太高。

    所以在张江需要做的其实是把生态建立起来,把生态建立起来之后,形成了正向循环,我相信以华国人的智慧是能够把这件事搞好的。”

    后来为什么华国半导体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芯片产业的上下游,无论是外企在华国的分公司还是华国的本土公司,都不愿意使用华国本土公司的产品。

    一点机会都不愿意给华国本土公司。

    这就是一开始没有具备核心地位的链主企业来起到带动作用。

    周新继续说:“关于人才不够的问题,我也和华国方面沟通过。

    从今年开始,张江高科技园区会和申海几所主要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实习会从他们大一延续到大四,我们内部也讨论过,对于表现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乌鸦一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乌鸦一号并收藏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