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功力能更进一步。

    在翰林院里,确实是时间充足,可以安下心来看书,前提是没其他事儿影响自己的情绪。

    近一个月的时间,翰林院里的学士们,魏广德已经几乎认了个遍。

    虽然这些人大多在外面还有职位,可是每个月总还是要回翰林院来办点事,就比如高拱就还当着会典纂修官,殷士谵负责嘉靖实录预修的差事儿。

    一个时辰后,李书吏来到魏广德公房请见,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他们出翰林院的时候,身后还跟着四个衙役,那是叫去帮着拿银子的。

    明朝各官衙的位置还是相对集中的,除刑部外其他五部全部都在大明门内千步廊东侧,西侧则是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这样的机构,三法司的衙门则是在内城其他街道上安置的,并没有和大部分机构一样集中在一起。

    翰林院也是在东侧外围,距离户部并不远,魏广德出门也没坐上自己的马车,而是步行前往户部。

    以往办这些事儿都是李书吏去做,估计魏广德找过他后,他也去尹掌院那里询问过,所以这会儿对魏广德还算恭敬。

    不多时他们就到了户部,李书吏轻车熟路就带着魏广德进了户部衙门,并没有去其他地方,直奔户部下面的福建清吏司,北直隶和在京衙门的开支全部都归这里管。

    明朝户部下面按地域划分成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三清吏司,置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各掌其分省之事。

    但是这十三清吏司又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禄俸,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

    比如百官、勋贵、宗室的俸禄就分配为陕西清吏司负责,盐课由山东清吏司负责,漕运由云南清吏司负责,而衙门的支用则是归福建清吏司,同时他们也负责核算北直隶的贡赋。

    没花多长时间,李书吏就和福建清吏司的员外郎核对了之前送来的票据,在票据上签字画押盖上印章,魏广德也在户部需要留存的票据上签上名字,手续算是完成。

    “魏大人,我们现在去度支局领银子,这趟户部之行就算是完成了。”

    出了福建清吏司的门,李书吏就小声和魏广德解释道,“每月都是如此,只是月初报来上月开支需要核对仔细,按照尹大人的意思,以后每月核对的账目小吏都直接送到大人处审核即可。”

    魏广德点点头,他也就一开始来跑上两趟知道过程即可,以后的只需要在公房核对下李书吏报来的数字,也没必要再继续跑路。

    就在这时,两人都不经意朝着左边大堂那里望去,就在刚才那边似乎有人在大声咆孝了两句,不过这会儿又没声了。

    在衙门里,这样大声咆孝是很失礼的一件事儿,可不常见,何况这里还是户部衙门。

    魏广德就想过去看看,不过马上就被李书吏小声制止。

    “魏大人,这是户部的事儿,不管那边大堂有什么事儿,都和我们翰林院无关。”

    李书吏也算个官场老油条,刚才那两声暴喝显然是有官员气急之下吼出来的,想想也能猜到,无非就是官场倾轧。

    对于这种户部衙门内的事儿,其他外人自然是不好去看这个热闹的,更何况他们还是来办正事儿,就算要看也得办完正事儿顺道过去瞅一眼就走。

    很快从银库里提出银子,让跟来的四个差役分别拿好,几人出了银库顺着来时道路往外走。

    也算运气,这次过来几个主官都在值上,也不用等人,倒是很快就把事儿办好。

    “子成兄。”

    正走着,忽然魏广德就看见前面有个人很是熟悉,仔细看去果然是他们同科进士李世达。

    “广德,你怎么这儿?”

    李世达闻声转头看见过来几个人,领头的居然是魏广德,奇怪问道。

    “掌院派我过来拿直堂银,这不就来了,你在看什么?”

    魏广德笑道。

    “那边。”

    李世达指指前面的户部大堂小声说道“裕王府那边来人了,正在和部里堂官争论。”

    “谁来了?”

    魏广德好奇问道,裕王府那几个讲官大多担着王府差事,比如陈以勤和殷士谵两位翰林检讨,同时就担任裕王府洗马的官职。

    当然,这个洗马并不是弼马温,专门给马洗澡的,而是相当于裕王秘书的职责。

    洗马这个职位是在秦朝时就有,根据《续汉书·百官志》中记载“太子出,则当直,一人在前导威仪,盖洗马之义也”。

    这句话大致讲的是太子出巡时,在队伍最前面充当先导、以示太子威仪的人,就是“洗马”,又称“先马”,即在马前驱使之意。

    “听说是殷士谵,还在里面理论。”

    李世达小声说道。

    “殷大人啊,哎,这事儿闹的,你们户部不占理。”

    魏广德小声滴咕道。

    “上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隆万盛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平行空间来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平行空间来客并收藏隆万盛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