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箴言。

    看着那面旗帜缓缓被卷起,司马朗长呼一口气,接着他就对身边的弟弟们道:

    “刚刚我看到敌军升起了杏黄旗,那应该就是张王所在。尔后,趁着外面的敌军惑于我军卷起旗帜,我会直冲那张王处,如果我能得手,那天下局势必然一变。而如我不能得手,你们就降了吧!”

    尤其是对已经长成的弟弟司马懿,司马朗更是各位叮嘱:

    “二郎,你已经长大了,我不在后,就由你照顾弟弟们。记住,如我战死,你一定要带着本军投降。勿要以父仇为念,那不过是我战前激烈士气的言语罢了。你只记住我一句,日后家族子弟勿要出仕。”

    见弟弟若有所思,司马朗满是欣慰,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和弟弟说话了,他就又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我家已无田地,后面降了也不算是泰山军要打击的。但我家依旧要蛰伏乡野,多教子弟读书,至少两代人不要出仕。这不是我们的时代。”

    接着司马朗又沉默了一会,对司马懿道:

    “我知道你是有禀赋的,也有一番经世济用的抱负。如果不是泰山军横空出世,我相信你必然能在这乱世有一番作为。但记住为兄的话,这不是我们的时代,请你务必蛰伏,以教子弟读书为业!”

    说完这些,司马朗说了最后一句话:

    “无论什么呀,这家族才是根,才是你我的希望和未来。”

    此时的司马懿就是再如何龙蛇性子,这会都泣不成声,他太明白为何兄长执意要去寻死了。

    是的,没人会觉得司马朗单枪匹马能杀得了张冲。在他们看来,司马朗就是去寻死的。

    可却只有司马懿明白,兄长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因为给家族日后再起留一条路。

    他详细了解过那位张王的为人,尽管分属敌对,但司马懿兄弟二人都要承认,那位张王的确是英雄一般的人物。

    大义凛然,煌煌正正,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也这是了解张王这种性格,所以司马朗才要用这种方式为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不然司马家就这样投降的话,按照司马朗的嘱咐,他们至少两代人是不准出仕的。

    两代人那就是四十年,司马家的子弟四十年不出仕就做个农夫,到时候谁还会记得有司马家这号家族呢?

    司马朗他们就是从察举制中走出来的,所以当然明白察举制的本质是什么。查举查举,肯定是要察觉到你,才能举荐你。

    而如果你没名声,上面能知道你这号人?这就是为何世家子弟一定要养名的原因所在。

    此时司马朗所要做的就是为后人赚取一份名声。

    伊洛之战作为天下形势大定的决战必然是要留名青史的。

    而随着这场战役传名的必然是一位位武人,但那些人就是取得再大的功勋,又怎能比得上他单骑讨张王的胆烈?

    有人会觉得这种扬名还不会触怒泰山军一方吗?毕竟你这是冒天大的忌讳去袭杀他们的王啊!

    但这是他们不明白豫让刺赵襄子的故事,而司马朗知道。

    只要故事足够好,司马朗在这个故事中所表现的忠义足够精彩,那就是分属敌对,泰山军的后人们也会赞扬这个故事。

    更不用说,等两代人,四十年过去后,双方的仇恨早就随着亲历者的去世而烟消云散了。

    而司马家的子弟却会因为这个“忠义”的故事,以及他们家族传承的“孝敬”的箴言,必然会再次腾飞。

    想到这里,司马朗心中已无对死亡的恐惧,只有一句话萦绕在心头:

    “泰山军,这个时代是你们赢了。但四十年后呢?这场决战远远没有结束!”

    此刻,司马朗已经浑身澎湃,他抽出地上的马槊,大吼一声,带着随行的八名死士,向着那面杏黄旗所在,纵马狂奔。

    这一冲,不是冲向死亡,是冲向那无穷的光明!

    司马朗o:

    “叠满忠孝双buff的司马家怎么输?”

    作者o:

    “历史二维中的虫子们如何会知道,人家张冲压根不会用察举制,这点祖先挣来的名声在科举糊名制下,就是笑话了。”

章节目录

犁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请叫我陈总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请叫我陈总长并收藏犁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