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肆中对着众人吹嘘,满脸的骄傲。
而相比所知有限的民间,秦国朝堂上的公卿诸臣虽然也不太清楚此事的真相,但隐隐能猜到一个大概。
他们一个个战战兢兢,不敢对此事多言。
哪怕是颇有骨气的忠良之臣,也不好多说。
事情发生的时候,人家镇国侯正奉了皇帝的诏令在雍城祭祀,此事和赵佗半点关系都没有。
首先就排除了赵氏的问题。
而出兵叛乱的也确实是宗室诸公子,谁也无法否认。
不管宗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聚敛那么多仆从手持兵刃上街,就已经是触犯了律法,更别说还意图攻击列侯府邸,谁敢为他们辩护?
至于文通侯李于的死,因为当时军队控制全城,诸位公卿并不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哪怕有所猜测也不敢多言,只能认了赵氏给出的解释。
事情得到解决,赵佗仿若无事一般,继续和往常一样尽心处理国政。
但朝堂也陷入可怕的压抑中。
因为文通侯李于的死,左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人皆对赵氏一族心生畏惧,在政务上不敢忤逆赵佗的话。
再加上一向和赵佗不对付的廷尉李于死了,新的廷尉由章邯所推荐的太仆丞赵高担任,朝堂上已经没了敢公开反对镇国侯的人。
至于三世皇帝,因为舅父文通侯李于的死,这个十多岁的少年已经被吓到了,再加上他尚未加冠成年,本来就没有执政的权力。只能在朝堂上看着赵佗代为处理国政,丝毫不敢多言。
只是小皇帝的心中,记着他母亲的话,尚还存有希望。
“赵贼势大,竟敢灭我李氏,但看他如今的模样,尚不敢弑君篡位。吾儿暂且忍耐,先假意配合赵贼,任凭其处理国政,以求取生机,让他不敢行大逆之事。赵贼年岁已经不小了,而吾儿则如朝阳初升,只要熬下去,一定能将赵贼熬死,待赵贼死去之日,便是吾等团结朝臣,对赵氏清算之时!”
母亲的话在三世皇帝脑中回荡。
是的,赵佗这老贼今年已经四十三岁了,而三世皇帝自己才十七岁啊。
他有的是时间。
但赵佗却没多少年好活了。
熬下去,熬死了赵佗,小皇帝就有了翻身的机会。
在此之前,他不能给赵佗把柄。
在这样的打算下,三世皇帝不再对赵佗形成桎梏。
赵佗在撕破脸后,也没有客气,将能抓的权力尽数抓在手中。
特别是军队。
枪杆子里出政权,他对这个道理非常明白。
除了中尉军和卫尉军之外,就连宫中郎卫也被其党羽渗透。
至于朝堂上的那几个大家族,亦是各有态度。
太尉王贲于当年病逝后,其子王离继承武城侯爵位,被举荐为太尉。
王离曾追随赵佗灭齐和攻取河南地,算得上赵佗的旧部。
赵佗又是他大父和父亲的旧部,赵、王两家的关系纠缠不休,相比于陌生的三世皇帝,王离自然是倾向赵氏更多一些。
“大父和父亲皆言,朝堂之事多做少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今情况我还是不参与的好。”
王离叹息着摇头。
相比王氏的中立,蒙氏的蒙毅则对赵氏专权非常不满。
只是可惜新任的廷尉赵高以河西蛮夷多事,律法难以通行为由,举荐了蒙毅这位法律高手前往河西张掖郡为郡守。
对于这个举荐,将作少府章邯,治粟内史王戊等人纷纷赞同,最后在赵佗奏禀皇帝后,将蒙毅送到了张掖郡当郡守,去治理那里的月氏人和羌人。
蒙氏之后,杨氏的杨熊是赵佗好友,辛氏因昔日辛梧的关系和赵佗多有往来,并非敌手。李氏的李信就不用多说,唯有冯氏因为有女子嫁给文通侯李于的缘故,和赵氏有些不睦。
但冯氏的当家人冯去疾是个老江湖,知晓分寸,有他在,冯氏并没有露出敌意。
王绾、冯去疾年岁已大,没了多少锐气,为了家族着想,尽量避免和赵佗冲突,使得整个秦国朝堂彻底成了赵佗的一言堂。
他说一,没人说二。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赵佗并没有理睬陈平、郦食其,甚至黑臀、钟离眛等人的劝进之说,他只将心思放到国家大事上,认真的革除旧弊和进行创新。
秦三世三年,因为没有了李于等法家门徒的阻挠,赵佗的诸子学室计划顺利在天下推行,狠狠收了一波天下士人之心。
除了法家门徒外的所有士人,皆言镇国侯开明,愿意传承诸子学问,乃是世之贤臣。
诸子学室的推广,培养出了一批知识分子。
其中的佼佼者被举荐成为官吏,剩下的人也各有出路,比如一些人就在政策激励下,胸怀壮志前往蛮夷地区进行文化宣传,好换取资历,以获得更好的前程。
总之秦国在思想文化上,正从压制转向开放。
到了秦三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相比所知有限的民间,秦国朝堂上的公卿诸臣虽然也不太清楚此事的真相,但隐隐能猜到一个大概。
他们一个个战战兢兢,不敢对此事多言。
哪怕是颇有骨气的忠良之臣,也不好多说。
事情发生的时候,人家镇国侯正奉了皇帝的诏令在雍城祭祀,此事和赵佗半点关系都没有。
首先就排除了赵氏的问题。
而出兵叛乱的也确实是宗室诸公子,谁也无法否认。
不管宗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聚敛那么多仆从手持兵刃上街,就已经是触犯了律法,更别说还意图攻击列侯府邸,谁敢为他们辩护?
至于文通侯李于的死,因为当时军队控制全城,诸位公卿并不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哪怕有所猜测也不敢多言,只能认了赵氏给出的解释。
事情得到解决,赵佗仿若无事一般,继续和往常一样尽心处理国政。
但朝堂也陷入可怕的压抑中。
因为文通侯李于的死,左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人皆对赵氏一族心生畏惧,在政务上不敢忤逆赵佗的话。
再加上一向和赵佗不对付的廷尉李于死了,新的廷尉由章邯所推荐的太仆丞赵高担任,朝堂上已经没了敢公开反对镇国侯的人。
至于三世皇帝,因为舅父文通侯李于的死,这个十多岁的少年已经被吓到了,再加上他尚未加冠成年,本来就没有执政的权力。只能在朝堂上看着赵佗代为处理国政,丝毫不敢多言。
只是小皇帝的心中,记着他母亲的话,尚还存有希望。
“赵贼势大,竟敢灭我李氏,但看他如今的模样,尚不敢弑君篡位。吾儿暂且忍耐,先假意配合赵贼,任凭其处理国政,以求取生机,让他不敢行大逆之事。赵贼年岁已经不小了,而吾儿则如朝阳初升,只要熬下去,一定能将赵贼熬死,待赵贼死去之日,便是吾等团结朝臣,对赵氏清算之时!”
母亲的话在三世皇帝脑中回荡。
是的,赵佗这老贼今年已经四十三岁了,而三世皇帝自己才十七岁啊。
他有的是时间。
但赵佗却没多少年好活了。
熬下去,熬死了赵佗,小皇帝就有了翻身的机会。
在此之前,他不能给赵佗把柄。
在这样的打算下,三世皇帝不再对赵佗形成桎梏。
赵佗在撕破脸后,也没有客气,将能抓的权力尽数抓在手中。
特别是军队。
枪杆子里出政权,他对这个道理非常明白。
除了中尉军和卫尉军之外,就连宫中郎卫也被其党羽渗透。
至于朝堂上的那几个大家族,亦是各有态度。
太尉王贲于当年病逝后,其子王离继承武城侯爵位,被举荐为太尉。
王离曾追随赵佗灭齐和攻取河南地,算得上赵佗的旧部。
赵佗又是他大父和父亲的旧部,赵、王两家的关系纠缠不休,相比于陌生的三世皇帝,王离自然是倾向赵氏更多一些。
“大父和父亲皆言,朝堂之事多做少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今情况我还是不参与的好。”
王离叹息着摇头。
相比王氏的中立,蒙氏的蒙毅则对赵氏专权非常不满。
只是可惜新任的廷尉赵高以河西蛮夷多事,律法难以通行为由,举荐了蒙毅这位法律高手前往河西张掖郡为郡守。
对于这个举荐,将作少府章邯,治粟内史王戊等人纷纷赞同,最后在赵佗奏禀皇帝后,将蒙毅送到了张掖郡当郡守,去治理那里的月氏人和羌人。
蒙氏之后,杨氏的杨熊是赵佗好友,辛氏因昔日辛梧的关系和赵佗多有往来,并非敌手。李氏的李信就不用多说,唯有冯氏因为有女子嫁给文通侯李于的缘故,和赵氏有些不睦。
但冯氏的当家人冯去疾是个老江湖,知晓分寸,有他在,冯氏并没有露出敌意。
王绾、冯去疾年岁已大,没了多少锐气,为了家族着想,尽量避免和赵佗冲突,使得整个秦国朝堂彻底成了赵佗的一言堂。
他说一,没人说二。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赵佗并没有理睬陈平、郦食其,甚至黑臀、钟离眛等人的劝进之说,他只将心思放到国家大事上,认真的革除旧弊和进行创新。
秦三世三年,因为没有了李于等法家门徒的阻挠,赵佗的诸子学室计划顺利在天下推行,狠狠收了一波天下士人之心。
除了法家门徒外的所有士人,皆言镇国侯开明,愿意传承诸子学问,乃是世之贤臣。
诸子学室的推广,培养出了一批知识分子。
其中的佼佼者被举荐成为官吏,剩下的人也各有出路,比如一些人就在政策激励下,胸怀壮志前往蛮夷地区进行文化宣传,好换取资历,以获得更好的前程。
总之秦国在思想文化上,正从压制转向开放。
到了秦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