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老爷和三叔、张跃才、陈小宝、刘秋菊,师徒五人,坐着火车来到了贵阳,此时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

    那时候路况不好,从贵阳去从江县,至少要花一天的时间。

    所以他们打算在这边休息一晚,第二天再出发去目的地。

    此时是十月份,吹起了北风,天气有点干冷。

    从火车站出来,三叔他们这才发现,原来这贵阳火车站,竟然还是一座苏式风格的三层楼房,样式很古老,这火车站估计还是民国时候遗留下来的。

    那时候的贵阳火车站,没现在那么光鲜亮丽,也没现在那么多客流量。

    火车站广场外面,空荡荡一片,没有小吃街,也没有各种招揽客人住宿的皮条客。

    零星几个人在广场下面停驻,把火车站当做背景,合影留恋。还有专门为过客拍照的摄影师,只需要收三元钱,就能快速拍出照片,并且冲洗出来。

    三叔和白老爷他们,出了火车站,便去找住处。

    来到市西路,这里是一条百货批发零售街,街道上人头攒动,人声聒噪。

    街道两旁是低矮的屋子,屋顶上盖着“人”字形黑瓦,或者铺着石棉瓦。

    路上没有铺水泥或者地砖,还是泥土路。两旁是拥挤的商铺,有卖衣服的,有卖食品的,有卖缝纫机的,有卖收音机的,也有卖自行车的…

    街上的行人的穿着打扮,不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行人那么潮流。

    这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有苗族,有侗族,有壮族,瑶族水族等等,不少少数民族的人,还穿着民族特色的衣服来赶集,这对三叔这种外来者而言,分外新奇。

    有些少数民族肩膀上还搭着个竹编大箩筐。箩筐很高,差不多有一米五。箩筐上面,装着赶集买来的东西,或者装着从家里带来出售的土产品。有些人的箩筐上,甚至还背着小孩。小孩在箩筐里面,嬉闹着,笑着,看着街道上摩肩擦踵的人,脸上带着好奇。

    市西街入口的上空,还拉着一条显眼无比的横幅,横幅上面写着

    “市西商业街,浙江人的家,四川人的屋,贵州人的根。——贵阳市政府宣。”

    从这条横幅上就可以看出,当时来这边做生意的,除了贵州本地人之外,还有很多江浙一带和川蜀一带的外地人。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内陆地区,也卷起了一阵商业潮。

    而每一个省的省会,自然是率先发展的龙头城市,贵阳也不例外,省里的很多政策资源,都会优先堆到这座城市上,将这一座城市,堆出一副繁荣景象。

    那时候,中部内地的不少人,也像沿海城市的人那样,乘着政策上的春风,赚取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从而实现了脱贫致富的伟大梦想。

    三叔等人穿过这条街,找到一个简陋的宾馆,然后住了下来。

    他们并不打算在贵阳这边逗留太久的时间,最好明早六点钟,就能启程出发去从江县。

    因为从这里去从江,还有很长一段的路程,所以他们必须得提前搞一辆车。

    不过,这一次他们并不打算去偷别人的车。

    一是因为他们并不怎么熟悉从贵阳去从江的路,就算偷到车,也未必会去从江县。

    那时候还没有gps导航系统,从贵阳去从江要经过很多山路,若是对路况不熟悉,那分分钟都有可能迷路。

    二是因为他们怕偷车偷到有权势的人的车辆。

    毕竟那个年代,机动车是奢侈品,特别是在内地,能拥有一辆拖拉机,都算是一种光荣,更别说是小四轮或者面包车。一般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或者有一定权势的人,才配拥有机动车。

    若是搞到这边的地头蛇的车辆,那恐怕他们还没去到从江,就给自己身上惹来一身脏水。

    所以,白老爷就打算,直接去请一个面包车司机载他们去从江。

    只要不漏底儿,给的价钱公道,找的司机靠谱,,那他们应该安全抵达从江县。

    这天下午,他们住进了市西商业街尽头的幸福宾馆。

    放下行李,休息了一会儿,白老爷就让我三叔和陈小宝去外面找面包车司机,还吩咐我三叔,要找靠谱的司机,顺便教教陈小宝看人的诀窍。

    贵阳很大,不过总体而言却都还比较落后。

    那时候这座城市里面比较繁华的地方,除了火车站附近,就是遵义路、中山路、老百货商城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

    三叔带着陈小宝出了市西路商业街,漫无目的地到处闲逛,见到有面包车,或者小四轮,就过去问司机,去不去从江,车费好商量。

    很多司机都摇头说不去,毕竟从贵阳去从江,还有很远一段距离,而且那边又很多山,很偏僻,路不好走,没有谁会特意跑去那边一趟。

    陈小宝尾随着我三叔,问道

    “玉袁,师父让你教我看人诀窍,你怎么到现在还不对我说说,怎样才能看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走偏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李二不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二不哈并收藏走偏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