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肠癌壮年而逝,没有及时纠正外,历代齐王都会在任内对权贵阶级进行一轮轮的清理。

    在齐武王朱靖琨时期,齐国甚至颁布了“一人为官,三代不得参军、政”的制度。

    这场制度导致了齐国当时遭受了很大的国际舆论,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动荡,“三年政乱”让齐国经济倒退了五年,但在现在的齐国君民看来,当时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

    在遏制了官商军勾结后,齐国在武宁十六年推行“四时辰工作制”,然后又在隆武十年推行了“三时辰工作制”。

    之所以能进行这些制度,是因为齐国大部分都是国营机构,少部分的民营机构也会获得国家财政补贴所致。

    好在齐国从武狩年间开始就禁止移民,不然恐怕齐国现在能挤满十几亿人。

    思考间,客车已经抵达了长城,咏芝也为大家介绍了关于长城的一些小故事。

    至于传统的故事,由于各国教材都大差不差,因此没有必要讲解。

    看了差不多后,众人在长城脚下的高铁站乘车前往了开原县,在开原县吃了一顿便饭后,便继续坐高铁前往哈剌温山的天阁。

    虽然天阁建设的很高,但由于有缆车可以乘坐,众人倒也不觉得疲惫,反而觉得挺有趣的。

    隔着老远,他们就看到了那占地数亩,经过多次修葺重建后,高达百余丈的天阁。

    “天阁始建于天启年间,之后经过太宗、高宗、成宗和平、康五位帝王的修葺和重建,规模已经比一开始大了数倍。”

    “不过即便这样,里面也仅加修到十二层,而里面由上往下摆放的是太祖、成祖、世祖、宪宗、太宗、高宗、成宗、平宗、康宗九位先帝。”

    “武狩末年,玄宗曾经向百官隐晦的暗示,想在自己百年之后进入天阁,但在其驾崩后,哲宗认为玄宗的功绩不能进入天阁,因此将此事作废。”

    咏芝讲述着自己对天阁的了解,而齐国学子们听到玄宗想要进天阁,表情比吃了清道夫还难受。

    玄宗当年摇摆在逆太子和哲宗之间,不给哲宗名份,又让其监国,这才导致了武狩内乱。

    之后他昏招齐出,让天下军民都迷糊,就连齐国都得派楚丘郡王来亲自面见他,确定他没有被挟持才敢让齐国下场。

    武狩内乱,足足让哲宗、平宗连续为其擦了几十年屁股,大明和齐国本来可以隐藏几代人的军备一下子被拿了出来。

    诸藩都有自己的科学院,因此这些军备亮相后,大家有了研究方向,不到五十年就将军备提升到了永昌年间。

    欧洲略慢,也基本摸到乾圣年间的军备门槛。

    可以说如果不是玄宗,这样的优势,齐国和大明可以保持数百年,结果最后只保持了一百多年。

    现在诸藩和欧洲都已经摸到了弘光年间的军备门槛,而大明和齐国只保持了两代优势。

    一想到这里,齐国学子就忍不住来气。

    在他们气愤之余,咏芝也带着他们来到了天阁的电梯口排队。

    朱观楼看了看,来天阁的游客,基本都是去上三层,也就是太祖、成祖、世祖的上三阁,然后才会去中三阁和中下三阁。

    目前下三阁还没有皇帝入主,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隆武帝应该是可以入主天阁的。

    “到我们了。”咏芝提醒了一句,随后带着朱观楼他们走进了电梯。

    由于朱观楼他们都是齐国学子,因此咏芝先带他们去了第十层的世祖武皇帝阁。

    当电梯打开门,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深二十余丈,宽六丈,高七丈的巨大展厅。

    殿内有君王铜像两尊,文武七十二尊,铜像头顶还高挂着他们的投影画像,旁边树立着他们各自的功德碑。

    在殿内,数百名旅客都在查看这些文武大臣,但更多的人停留在了君王铜像面前。

    咏芝见状也介绍道:“这些铜像是康宗年间加修的,世祖武皇帝铜像高三丈,文王殿下高两丈九尺,其余文武铜像则是一丈三尺。”

    说着,咏芝带着他们走到了君王像面前,不过齐国学子的目光都停留在了齐文王像和他头顶的投影画像上。

    “我发现齐藩这一脉,从文王开始就长得很帅。”

    几个齐国的学子带着尊敬,羡慕的看着齐文王的铜像和上方的投影画像。

    “我感觉还是襄王长得最好看……”几个大明的女游客开口说着,她们并不太喜欢齐文王这种比较英毅的长相。

    不过相比较他们,男的大部分都觉得齐文王长得更为英俊。

    至于旁边的世祖武皇帝……众人都说长得很平易近人。

    听到这些话,朱观楼忍不住笑了笑,而后他们又在咏芝的带领下参观了鲁国公颜胤绍,代国公孙传庭等人的铜像,看了他们的事迹。

    不过这些事迹,基本上都在历史课上有记载,因此他们也只是简单看了看,随后便前往了太祖、成祖及其它帝王的天阁。

    至黄昏,他们已经逛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家兄朱由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北城二千并收藏家兄朱由校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