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大军在结束了铜鞮水河口的战斗之后,并没有再急于扩大战果。
这倒不是因为得胜之后便志得意满、贻误战机,而是因为之前的战斗消耗实在巨大,许多将士精神体力都严重的透支。
尽管西魏最终以少胜多,但是由于兵力上的劣势,并不能进行有节奏的轮换作战,将士们将士们都是在超负荷的坚持。
如今战事进程总算获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将士们一直紧绷着的身体和精神也要适当的放松休养一番,如果再继续的坚持很有可能会熬不住。而且向南退去的北齐人马仍然具有可观的兵力与战斗力,如果西魏军队再咄咄逼人的继续向前推进,很有可能会招致猛烈的反扑。
事实上能够取得眼下这样的成果,都已经是大大超出李泰开战前的期望了。
之前彼此间的战事主要发生在河洛地区,尽管西魏方面也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一定的优势,但最终往往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将主力撤离,所获取到的成果不多久也会被北齐重新夺回,使得在河洛区域中,北齐的力量一直占据着上风,西魏每有进攻意图,便需要反复的攻刷这个副本,而结果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所以这一次李泰选择从河东方面发起进攻,相对河洛地区,河东无论是在地缘位置还是在兵力物资的投送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之前西魏之所以很少选择这条路线,则就是因为河东的这一个地缘优势并不只是针对西魏而言,对东魏北齐同样如此。
双方一旦选择从这个线路进行交战,基本上就属于短兵相接、拳拳到肉的那种层次,双方无论谁有所损失,都会肉疼许久,势必要重新夺取回来,势必会造成反复拉锯的长久对战。
就比如历史上的宜阳汾北之战,持续了长达一年多之久,最终也仅仅只是以北齐获得一定的区域性优势而宣告结束。而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交战也使得参战双方各自消耗严重,以至于各自国中一些人事矛盾再次凸显出来,彼此不约而同的展开了人事内斗。
只不过北周内斗的结果是丢掉了宇文护这个历史包袱与负资产,而北齐则是干掉了段韶去世之后、国中惟一一个无论资历威望还是能力都堪称国之柱石的斛律光。而就在此后的第二年,南陈就开始了堪称南朝最后荣光的太建北伐,打得北齐溃不成军、淮南诸地望风而降。
这样的战争模式,对于西魏这种本就国力偏弱的政权而言无疑是负担和风险都更大,特别一旦开始了战争,再想要结束可就困难得多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干净利落的结束战斗,从而令战事转入到互拼消耗的相持阶段,西魏便是必输无疑。
所以之前面对高澄横死、高洋篡魏、新朝甫立仍自人心未附的时刻,当宇文泰得知高洋已经对晋阳兵建立起了一定控制力的时候,还是没敢冒险朝着晋阳方向发起进攻。
可是这一次的战事,从开战伊始,西魏就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一路凯歌高奏,不同的方向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将原本双方于此区域内长期博弈下所形成并维持下来的疆域边防线给彻底的摧毁。
如今铜鞮水河口双方主力交战一场,又以西魏的获胜而暂时告一段落。如果短期之内北齐都没有能力再组织一场有力量的反击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西魏的完胜、北齐不得不接受这一结果。
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这一战或许就将成为东西国力对抗与国势涨消的分水岭。
或许西魏在社会生产力方面较之坐拥整个河北地区的北齐仍然具有些微的差距,但无论是政权内部的人事整合,还是国中战略层面的决策与战术上的执行能力、以及能够投入的战争资源都不逊于北齐,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远远胜之。
通过之前两军交战的齐军种种表现来看,李泰倒并不觉得能够凭此一战便彻底的消灭掉北齐。尽管西魏大军是连番获胜,但在交战过程中齐军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质也是让人印象颇深。
比如作为初期目标的晋州城,尽管由于其主将尉粲庸碌无能才使得魏军能够长驱直入,晋州城完全没能发挥出边境重镇的军事价值。但是在接下来的围城战中,晋州守军还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一直顽抗到铜鞮水大战的前夕才陷落。
还有之前一众俘虏们任由他们去留,结果大多数晋阳兵还是选择回到北齐,愿意留下来为西魏效力的微乎其微。李泰固然也不怎么热衷收编这些镇兵,但这样的情况也体现出如今的北齐政权仍然能够代表这些六镇镇人的利益、具有相当高的凝聚力。
这样的政权很难通过一两场关键性的战事便造成内外全线的崩溃,仍然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交战以削弱敌军有生力量、瓦解军事组织等等方式而加以消灭。
今次战争,西魏虽然侵占了北齐大片的疆域领土,完成了几处关键性的突破,但对其有生力量的消灭仍然未能尽如人意。铜鞮水战场上仍然有大量的敌军撤离,凭西魏当下的力量也做不到彻底的将之击溃歼灭,只能由之撤离战场。
也正因为这一点,李泰才在战后又重视起了统战宣传,向北齐将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倒不是因为得胜之后便志得意满、贻误战机,而是因为之前的战斗消耗实在巨大,许多将士精神体力都严重的透支。
尽管西魏最终以少胜多,但是由于兵力上的劣势,并不能进行有节奏的轮换作战,将士们将士们都是在超负荷的坚持。
如今战事进程总算获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将士们一直紧绷着的身体和精神也要适当的放松休养一番,如果再继续的坚持很有可能会熬不住。而且向南退去的北齐人马仍然具有可观的兵力与战斗力,如果西魏军队再咄咄逼人的继续向前推进,很有可能会招致猛烈的反扑。
事实上能够取得眼下这样的成果,都已经是大大超出李泰开战前的期望了。
之前彼此间的战事主要发生在河洛地区,尽管西魏方面也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一定的优势,但最终往往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将主力撤离,所获取到的成果不多久也会被北齐重新夺回,使得在河洛区域中,北齐的力量一直占据着上风,西魏每有进攻意图,便需要反复的攻刷这个副本,而结果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所以这一次李泰选择从河东方面发起进攻,相对河洛地区,河东无论是在地缘位置还是在兵力物资的投送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之前西魏之所以很少选择这条路线,则就是因为河东的这一个地缘优势并不只是针对西魏而言,对东魏北齐同样如此。
双方一旦选择从这个线路进行交战,基本上就属于短兵相接、拳拳到肉的那种层次,双方无论谁有所损失,都会肉疼许久,势必要重新夺取回来,势必会造成反复拉锯的长久对战。
就比如历史上的宜阳汾北之战,持续了长达一年多之久,最终也仅仅只是以北齐获得一定的区域性优势而宣告结束。而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交战也使得参战双方各自消耗严重,以至于各自国中一些人事矛盾再次凸显出来,彼此不约而同的展开了人事内斗。
只不过北周内斗的结果是丢掉了宇文护这个历史包袱与负资产,而北齐则是干掉了段韶去世之后、国中惟一一个无论资历威望还是能力都堪称国之柱石的斛律光。而就在此后的第二年,南陈就开始了堪称南朝最后荣光的太建北伐,打得北齐溃不成军、淮南诸地望风而降。
这样的战争模式,对于西魏这种本就国力偏弱的政权而言无疑是负担和风险都更大,特别一旦开始了战争,再想要结束可就困难得多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干净利落的结束战斗,从而令战事转入到互拼消耗的相持阶段,西魏便是必输无疑。
所以之前面对高澄横死、高洋篡魏、新朝甫立仍自人心未附的时刻,当宇文泰得知高洋已经对晋阳兵建立起了一定控制力的时候,还是没敢冒险朝着晋阳方向发起进攻。
可是这一次的战事,从开战伊始,西魏就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一路凯歌高奏,不同的方向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将原本双方于此区域内长期博弈下所形成并维持下来的疆域边防线给彻底的摧毁。
如今铜鞮水河口双方主力交战一场,又以西魏的获胜而暂时告一段落。如果短期之内北齐都没有能力再组织一场有力量的反击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西魏的完胜、北齐不得不接受这一结果。
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这一战或许就将成为东西国力对抗与国势涨消的分水岭。
或许西魏在社会生产力方面较之坐拥整个河北地区的北齐仍然具有些微的差距,但无论是政权内部的人事整合,还是国中战略层面的决策与战术上的执行能力、以及能够投入的战争资源都不逊于北齐,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远远胜之。
通过之前两军交战的齐军种种表现来看,李泰倒并不觉得能够凭此一战便彻底的消灭掉北齐。尽管西魏大军是连番获胜,但在交战过程中齐军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质也是让人印象颇深。
比如作为初期目标的晋州城,尽管由于其主将尉粲庸碌无能才使得魏军能够长驱直入,晋州城完全没能发挥出边境重镇的军事价值。但是在接下来的围城战中,晋州守军还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一直顽抗到铜鞮水大战的前夕才陷落。
还有之前一众俘虏们任由他们去留,结果大多数晋阳兵还是选择回到北齐,愿意留下来为西魏效力的微乎其微。李泰固然也不怎么热衷收编这些镇兵,但这样的情况也体现出如今的北齐政权仍然能够代表这些六镇镇人的利益、具有相当高的凝聚力。
这样的政权很难通过一两场关键性的战事便造成内外全线的崩溃,仍然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交战以削弱敌军有生力量、瓦解军事组织等等方式而加以消灭。
今次战争,西魏虽然侵占了北齐大片的疆域领土,完成了几处关键性的突破,但对其有生力量的消灭仍然未能尽如人意。铜鞮水战场上仍然有大量的敌军撤离,凭西魏当下的力量也做不到彻底的将之击溃歼灭,只能由之撤离战场。
也正因为这一点,李泰才在战后又重视起了统战宣传,向北齐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