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两人,拿出方案,赶回津门。当面向相关部门做一个汇报,争取求得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对,老温,你下午从老乡家带回来的那个破铜罐、破陶罐,还有许多其他东西都仔细地看看。”叶荣光教授提议。

    “嗯,这些东西是要好好地整理一下。实话说,老叶,你刚才说的这两样,我觉得那破陶罐更有价值。我明天不出去了,我要仔仔细细地看一看,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温教授的心情越来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大伙信心更足了。屯留村到底还有哪些秘密,还能够发现哪些生物学、考古学上的秘密呢?

    不知不觉几个人讨论了有一个多小时,竟然一口没吃。

    “来来来。菜都凉了,我们抓紧。”叶荣光教授拿起筷子,对温教授说。

    “你们先喝酒,王珂,你来陪我把这几个菜重新热一下。”叶偏偏端起那盆干豆角烧肉,对王珂说。

    “是!”王珂端起另两盘菜,赶紧跟了出来。

    身后众人,皆是哄堂大笑。

    到了外屋,叶偏偏红着脸。放下手中的菜,对王珂说“都怪你,让他们笑我们俩。”

    此时的王珂还沉浸在温教授的故事中,他想起了那条捕鱼的河,想起了牛蛙,想起那狍子洞,想起了那天井和止血藤、车前草,还有那皂角树。很多南方才有的草木和动物,为什么这里的深山老林也有,现在一下明白了。真是想不到,西山原来也是水网地带,鱼米之乡啊。

    叶偏偏一看王珂还愣在那里,伸手一掌,轻轻拍了他一下。“想啥呢?点火!”

    “是!遵命!”

    这对话说得大声了一点,屋内又是一片哄笑。

    叶偏偏如同吃了蜜一样,赶紧蹲下去,重新生火热菜。

    火光中,脸不知是映红的,还是被屋里的人笑红的,反正只有她自己知道。

    第二天,温教授几个人没有出去,大家一起聚在老耿大叔的屋里,仔细地对这几天搜集到物件进行整理和分析。而温教授呢,却一直抱着那个破陶罐,翻来覆去地研究。

    “诶,老叶,你过来看一下,这青色是怎么回事?”

    虽然是生物学家,但叶荣光教授耳濡目染,无师自通,对古董鉴定也有几分小成。他走过来仔细地端详了一下。

    “嗯,这青色好像是一种釉面。”他说。

    “不对呀,陶罐哪来的釉呢?”温教授质疑道“只有瓷器上面才会有釉。”

    他接着说“陶瓷,陶瓷,先有陶后有瓷。而烧制瓷器与烧陶不一样,它必须有三个条件那就是高岭土、1200度至1400度的高温烧制、还有就是上釉。”

    “老温,你手上这个陶罐确定是春秋时期的吗?”

    “这个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这个破陶罐它到底是陶还是瓷?”

    “老温,你为什么这么问呢?”叶荣光教授立时起身,他也想不通。

    两人的对话吸引了大家,包括叶偏偏和王珂,大家都围在了两人的身边。

    温教授继续说“我们的瓷器史,始于唐,盛于宋。唐三彩知道吧?那就是因为上釉,符合高岭土和高温烧制,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瓷器。当然了,唐三彩严格意义上还是属于制陶技术。你们现在明白我的疑惑了吧?”

    众人一齐摇头,大家越听越糊涂了。

    温教授一看,自己还是没有表达清楚。也有点着急,说“连唐三彩都属于制陶技术,可是现在我手上的这个破陶罐,上面怎么会有釉面?而且这残破的立面中间,有黑色的痕迹。明显是经过高温烧制的,而且还是高岭土。这说明什么?难道它也是最原始、最简单的造瓷技术?”

    这一下众人听明白了,叶荣光教授说“老温,如果你的这个发现成立,那么岂不是要把我们祖先的制瓷技术,整整提高了一千多年?”

    “意义还不仅仅是在于这里。”温教授说,他显得有些激动,他站了起来,走到门口对着阳光又端详了一大会,回转过身子,有些语无伦次地对叶荣光教授说“老叶,没有错,这破陶罐上面是一层青釉。如果它也算得上瓷器,不仅仅要写改我们民族、我们祖先的造瓷史,而且极有可能是陶瓷共存,彻底打破了先有陶后有瓷的论断,这才是考古学上,陶瓷烧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

    “那我们能不能通过碳-14断代法来测定一下?”

    “嗯,应该要认真鉴定一下这破陶罐,到底是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这表层的釉面是哪一种青,是什么原料染成的青色?”

    今天这个发现太有意思了,没有想到燕国文化的考察考古,竟然考到陶瓷烧制上去了。

    王珂想起了耿大叔送给自己的那本书。不对,这书不可能更久远,燕国那时候都用竹子做的简牍,这本书能有几百年就算不错了。

章节目录

天赐万象玉作杯之兵哥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布衣牛板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衣牛板筋并收藏天赐万象玉作杯之兵哥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