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便是粮草不济的问题,然后便是关中各门阀士族的问题,然后便是朝堂之上的一系列问题。

    几月以来搅弄的吴帝李思明片刻不得安息。

    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时间发生在九月底中旬左右,这个秋天的季节,正是一个丰收的好季节,百姓们都是喜笑颜开,因为马上就可以收到粮食了,他们怎么能不开心呢?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手里只要有粮那边饿不死,对于百姓们而言,有口饭吃比什么都要强。

    可是,变故马上就要来了,自十日起,关中地区突然有了不测风云。

    老天爷不知是怎么了?疯狂降雨,一场暴雨便下了整整的半个月左右,如果只是下雨的话,那一切都还好说,可偏偏除了下大暴雨还遭遇了几十年难见的暴风天气。

    暴风加暴雨直接持续了半个月左右,长成待收割的庄稼被这场天然灾害毁去了大半,让百姓们苦不堪言,吴帝李思明更是颇为无奈。

    老天爷作对,那谁能有办法呢?

    在理思明罢兵休养的第一个丰收年便遭遇如此变故,给了李思明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一场大的变故导致了关南几州大量的百姓逃亡,房屋被毁,庄稼被毁,一下子涌出来大批的流民逃向了京都长安城。

    一瞬间长安城街道上全是逃亡而来的流民,让满心想为百姓搞一番事业的于兼痛苦不已,随即便变卖了全部的家当换成了粮食以此来赈济这些逃亡的流民。

    李思明也亲眼目睹了长安城流民满地的状况,在百官的建议下当即采取了措施。

    第一项举措便是开仓放粮,以此来赈济百姓,为他们渡过这些艰难的日子,不至于饿死。

    第二项举措便是号召国家的世家大族们以及商人工农等等富户来捐献粮食以及钱粮以此来助难民们一起渡过难关。

    第三项便是关于此次近百年难遇的大灾难,不少官员与百姓议论纷纷,都说是皇帝好战,乱起刀兵导致惹怒了天神,所以便降下了责罚开惩戒大地上的子民。

    李思明无奈,百官与百姓们的议论声愈来愈大,照这个情况下去指不定他们还做出什么来,为了抓紧解决此事,李思明当即下了罪己诏,以告慰战死的吴军将士与遭受灾难的吴国百姓。

    第四项则是派遣出了大批的官员赶往事发严重的关南几州之地,并从京都长安运送出了大批的粮食以及物资运往各地,并命令各地府衙帮助百姓们重新建造家园。

    此四项政策一出,才渐渐抚平了百姓们以及朝中官员们的议论。

    可也是正因为如此的几项措施,让李思明深刻的意识到了吴国其实远没有表面上的那般强大。

    开仓放粮之后,国库中的存银以及各地的料仓瞬间便少去了大半。

    如果不是三个多月以前于兼力主罢兵休养生息的话,只怕如今的场景要饿死不少的百姓。

    就算是如此,要想渡过这个年关,到达下一个丰收的季节还是得省着点的。

    最让李思明痛心的便是这世家大族以及各大商贾,国家风调雨顺的时候哪都有他们,可是一旦国家遭遇什么危难要他们处理的时候他们便以各种的借口推脱来敷衍了事。

    一个个的无动于衷,你看我你看你,没有一个站出来大方捐献钱粮的。

    只有极少部分的人捐献出了粮食以及金银,有的则是贡献出人力。

    世家与商贾他们的这一举动,让李思明痛恨不已,发誓此事过去定要好好的敲打一番这群人,但是毕竟世家与商贾势力盘根错节哪有那么容易对付呢?

    在于兼以及吴航等人的建议之下,只得先把此事放一放,而这些人这次让李思明深深的给记恨上了,虽然明面上放过了他们,但是李思明暗地里已经命令吴成的长乐卫去调查了。

    另外就是自己堂堂天子竟然被一群百姓与官员逼着下罪己诏,这对李思明的皇帝生涯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污点。

    可是这又如何呢?毕竟当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下罪己诏以此来安抚人心。

    经过此次大灾难之后,李思明逐渐变得冷静无情起来,好像比以前的稚嫩更多了几分成熟的帝王之气。

    不管心里如何,李思明都不可能摆在脸上,因为他是吴国天子。

    这些事情暂时得到处理之后,于兼便谏言要求与晋国结盟,结盟的好处有多个。

    第一,可以解除吴国的西边之忧,可以节省大批的兵力以及粮饷

    第二,吴国如今的情况实在不适合在行发动战争,与晋国结盟之后,便西有吐蕃,晋两个盟友,北有铁勒这个盟友,只需要大力提防东边的卫国就可以了,宋国自有铁勒对付,再说了宋国在长城之外,只需要驻守住北境几州便可。

    第三,正好借此机会好好的整顿整顿吴国的内部各种问题,休养生息,待粮草充足之时,我大吴如此多的良将打哪一国又有何不可呢?

    虽然这三条建议句句在理,但是下面的不少官员听了当即便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晋宏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林中一老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林中一老朽并收藏大晋宏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