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容禀,此时齐国一分为三,周边敌国必然蠢蠢欲动,虎视眈眈。

    而今使得齐国大兴的禁军又被消灭了一卫,传出去必会引得敌国以为齐国外强中干,禁军实力大不如前。

    是故必会借此机会发难,攻伐齐国。若是我朝再行内战,则万事皆休。同时齐国实力分散,若诸国合攻,怕是任何一方皆难以抵挡。

    索性不如将这些卫所都派出去自行征伐。一来可以缓解周遭诸国的压力,待我朝恢复实力后,可安心行一统之事。

    二来也可解决这些不安定的卫所带来的隐患,以防再次发生此遭变故,进一步也可拉拢各郡总兵之心,对我朝大大有利。

    如此,两个伪帝不足为虑。就算最后这些总兵再次做大,可依老臣看来,陛下之圣明,可不亚于襄帝。”

    王以中说道最后,还拍了拍泰安帝的马屁,意思就是襄帝都能干成的事情,你个逆风翻盘,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发动兵变的主儿,肯定能做得还要好。

    “朕如何敢于先祖襄帝相提并论也。既如此,就以王相所言行事。朕这便拟诏,退兵。”

    “陛下圣明!陛下万年!”

    王以中拜倒在地。

    ······

    临都皇宫,太康帝正举行着朝会。

    “诸卿,眼下一路泰安军遭逢大败,泰安伪帝之计划受阻,依诸卿计,我朝为之奈何?”

    “启禀陛下,前番明武朝廷来使,与我朝商议罢兵言和,共讨泰安一事,我朝至今未有答复。

    在微臣看来,如今是时候了。我朝当立即出兵,先联合明武军抵御泰安军,得胜之后再顺势覆灭明武,最后北上,收复熙阳。

    如此,我朝便可还于旧都,兴复齐室。”

    兵部尚书出列道。他之前是安王府属官,安王称帝后,被封为兵部尚书。

    “此举不妥。陛下,齐国之宿敌周国与我朝疆域接壤,最近边境敌军调动频繁,或有战事来临,虽有卫所镇守,但周军实力不容小觑。

    就算为了我朝大义正统之名,我朝也必须派遣禁军去镇守边境,以防周军来犯。如此便去了一卫。

    再有在前线与泰安帝对峙,又是一卫,还有要在临都留下一卫,护卫都城,同时以作机动之兵。如此一来,我朝只有一卫禁军可用。

    就凭这点人马,若是冒然介入两帝战事,怕是无有胜算,反而损兵折将,还请陛下三思。”

    百官之首的丞相顾昭出列反对。他此前是安王傅,深受太康帝信任。太康帝登基后,便被其拜为丞相。

    值得一提的是,说动禁军四卫支持太康帝一事,就是他做的说客。可谓是老成谋国之大才。

    “那以顾相所言,朕该当如何?”

    太康帝对顾昭是很敬重的,若是没有顾昭,他也不可能安然来到这里,登基称帝。为了彰显对顾昭的信任与尊重,私下里常常以师礼待之,更口称老师。

    “臣以为,唯作壁上观尔。如今我朝之实力,自保绰绰有余,权且看两朝伪帝相争,我朝坐收渔翁之利。凡成大业者,需懂得隐忍才是。”

    顾昭最后的话,无疑有说教的意味在其中。

    在旁人看来,私下里也就算了,可是在大朝会这种时候,是极其不妥当的,大大有失帝威,按个欺君之罪都不过分。

    可满朝上下,都一脸习以为常的样子,一点异样也无,可见顾昭在太康朝的地位有多么崇高,就连太康帝本人也不以为意,欣然受之。

    “顾相老成之言,朕深以为然。诸卿以为如何?”

    “臣附议。”

    适才出言的兵部尚书立即开口道。

    “臣等附议。”

    满朝上下,无一人有异议,这事儿就这么定下了。

    至于明阳军因故介入战事导致右武卫覆没一事,太康帝没有任何想法,或者说整个太康朝廷都没有什么想法。

    毕竟卫所能有今天,都是承了镇国公姜辽的情,而姜辽又恰好是太康帝的外祖,这份香火情是无论如何都逃不掉的。

    因此太康朝廷疆域内的卫所都比较安分,关系也比较好,或者说整个齐国十六个卫所都和太康朝廷关系好些。

    这样一来,自然不用去担心卫所闹幺蛾子,毕竟又没撕破脸,各总兵也没明着说要造反。

    而且明阳军有正当理由,他们又不管里面有没有什么猫腻阴谋,又没发生在太康军头上。所以现在,大体都相安无事。

    ······

    “总算是回来了,不容易啊!”

    陈迹看着熟悉的军营,发出一声感叹。

    自庆功宴过后,秦朗先是派遣赵治部去收复此前丢掉的城池。收复的过程也很简单,就带着大军去城门口晃荡一圈,各城就都开城投降了。

    这种相当于白捡的军功,自然是被优先安排给赵治了。陈迹也很满意,不用急行军,就当是去各县旅游,走走看看了。

    收复完各城以后,赵治部便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陛下,该上路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予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予暮并收藏陛下,该上路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