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尽知,八年前西原大举来犯,守军节节败退,坚不可摧的临渊城被死死围困,破城只在旦夕之间。

    永平帝力排众议,启用年轻的英王楚策为大将军王,率领禁军精锐前往御敌,最终大败西原,一战成名!

    可惜,这只是百姓们所知道并且愿意相信的故事,而不是真正的事实!

    楚牧曾经看过英王和窦鼎之的档案,他知道这件事并不是百姓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和美好。

    西原来犯的消息传回京城,满朝震惊永平帝一时不知所措,最适合挂帅之人大将军赵义博当时刚刚回家探亲,一时半会根本找不到人。朝中为谁能领兵御敌吵作一团,导致永平帝急火攻心昏倒在为公殿上。

    当时永平帝身体不好的事已经满朝皆知,其又无子嗣,已经有不少人开始靠拢英王。于是窦太后(当时的太后)和首辅窦鼎之密谋,以永平帝的名义下旨奉英王为大将军王领兵前往剑南道御敌。

    当时已经有传闻皇帝和英王有嫌隙,结果这个诏书一下,满朝文武皆称赞永平帝之胸怀与魄力,一举破除了兄弟不合的传闻。

    但实际上这是太后和首辅想趁机除掉英王,面对气势汹汹的西原大军,说是给英王十几万精锐实则只给了他四万老弱。

    英王一开始还没明白情况,留在京城等着朝廷给他把兵员凑齐,可等了几日发现民间开始传闻他畏战怯战,朝廷官员们也怀疑他拥兵不离京有不臣之心,逼得英王只能赶紧带着四万老弱奔赴前线。

    后来的事便是天下尽知的,英王以弱胜强大破了西原之军。

    楚牧自以为已经知晓了事情的真相,可听郭先生之言,似乎此事还有内情。

    郭放舟看着皇帝的表情,便知道其没有看透这件事的真相,说道:“想来陛下应该知道此事的内情,封楚策为大将军王的并不是先帝,而是当今的太皇太后和首辅大人,他们俩本来想此战楚策凶多吉少,或许死在前线西原人之手,或许大败而归他们也可趁机将其贬出京城,让他永远失去继承皇位的可能!只是没想到并无经验的楚策能打赢这一仗!”

    楚牧点了点头,道:“朕确实知道这些事,这些事四维门记录在案,不会有错!所以此事和先帝有什么关系?”

    郭放舟挑眉问道:“记录不会有错,但是不是该记的都记了呢?比如先帝当时是不是真的昏倒,又比如先帝是何时苏醒,这么友爱弟弟的人苏醒了为何没有阻止窦太后对英王的阴谋?”

    历史从来都不是纸上冷冷的文字,往往书写历史的人要告诉你的,并不是字面上的内容,而是他没有写下,但通过那一段段文字背后可以琢磨出来的真相。

    楚牧这才恍然大悟!

    是啊!英王的档案上说他得胜归来之时,永平帝在午门相迎,大摆宴席庆祝。可他是什么时候苏醒的?总不能是刚醒就来迎接英王了吧!

    如果是之前就苏醒了,知道了英王带着老弱在前线抗敌,他为何没有任何动作?还是说……

    “先帝大概根本就没有昏倒,他只是演了一出戏!或许就连窦太后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在装昏。先帝太了解自己的母亲了,知道她最不喜楚策,一定会对其出手!这样一来,他自己什么都没做,就算日后四万老弱的事被翻出来,被非议的也是窦太后和首辅,与他永平皇帝无干!”郭放舟笑着说道,语气中似乎都有点佩服永平帝的谋略。

    楚牧有些气愤的说道:“西原来犯,先帝竟然趁这个时候对付英王,置国家安危于何地?”

    其实楚牧最气的是,先帝这一番谋划,不光准备借刀杀人对付英王,还是坑了自己的亲妈窦太后和舅舅窦鼎之,一旦事情有变,责任是他们的,和自己没有关系。

    “人们都说先帝仁德,忽略了他的谋略!陛下以为先帝不在乎国家安危么?他当然在乎,有大文他才是皇帝,岂能不在乎!所以英王出发后,本来不知去向了赵义博突然又冒出来了,带着十万禁军同样开赴了前线!”郭放舟幽幽的说道。

    “哦?还有此事?”楚牧还真不知道这事。

    这件事在当时鲜少有人知道,赵义博带领着十万精锐去往剑南道,可没有直接联手英王,而是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好像是等着英王被消灭才会出手一般,只是最后英王得胜,这支精锐之师便静悄悄的来,又静悄悄的走了。

    郭放舟忽然叹了口气,道:“我之前一直也觉得先帝派来赵义博,是等英王被消灭了再趁机去和疲惫的西原军决战,直到后来英王偶然得知,当时先帝给大将军的命令是,若英王有难亦当助之!”

    楚牧又懵了,先帝不是想趁机做掉英王么?怎么又会让赵义博帮助英王呢?

    郭放舟看出了皇帝的疑惑,似是在传授经验一般的说道:“先帝嫉妒楚策么?当然嫉妒了!先帝想让楚策死么?好似也不想!其实这个世上最复杂的便是人心,先帝明明嫉妒楚策,时时刻刻都在提防他,希望楚策能身败名裂,永远没有能力威胁自己的帝位,却又不想唯一的弟弟死!终其一生,先帝都这么纠结的面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谁接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病病大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病病大夫并收藏朕都登基了,到底跟谁接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