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卫所驻地,都是礼敬膜拜,这就是大义啊。虽然平安伯规定,护送灵柩车队人马不得骚扰途中官府百姓,可是连日来每当这样的车队行进时,总有当地百姓自发地为其让路行方便,连山贼强盗们也是行注目礼,没人敢拦住去路,还在路边奉上茶水。最后连所经的地方官府衙门也派出衙役一路护送出驻地,这就是古人特别敬重英雄,更何况是这些打鞑靼战死的勇士,因为这百年来,死在鞑靼人刀马下的百姓不知其数,边关的百姓深受其害,有些地方车马不能过的路段时,连夜派人修缮起来。铺上黄沙,洒水淋路面。车队到达朔州时,当地官府衙门已经报知了赵家窑死者家属,在去往赵家窑的路上,附近的百姓已经跟随着车队一同前往赵家窑,一起为战死的三位勇士送行。这是何等的哀荣,而这一切都是自发的。相同的事还发生在山西汾州府石楼书院,从石楼书院从军的低级军官伤亡也不少,因为这些学生军官有常识,有学问,能写会算头脑灵活,能看透时政大局,一般在军队中担任小旗、总旗、排长的职务较多。这些年来石楼书院除了输送这种军队官员外,还有各工矿中的管事、账房等职业。试想只要在石楼书院结业后就能当官,在当地可谓是石破天惊的事,当年因是林熙及王芿峤的家乡,身前王芿峤回乡后创办的石楼书院,渐渐成为了继平安镇科技学堂后又一个不按官府学政管理的“私塾”,显然这个私塾的规模不是那种教员一二位,学生三四人的那种,而是几百人的教员,上千人数的普通农家孩子,只要年满八岁就能免费上学,书院还管理着这几千学生的吃、住,其规模庞大,这一切都是章子俊在拨款。蒙学五年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加上一本数学经。五年后升入初中阶段,进入学经课程,就是十三经、史记、资治通鉴、诗词歌赋、各类文选。经史子集的精华部分全要背过。在此期间加入了地理、医学、作文、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直到七年后毕业可分配到各地担任各种技术人员,进入军队就是小官,进入工矿就是管事,重要的是每月的酬银比一般的人要高出一倍以上,妥妥地按学历计报酬。这一次的战事从石楼书院出来的学生兵,死伤了三十七位,当灵柩途经石楼镇时,加上整个镇的百姓都目睹了这三十七位学生兵的哀荣,车队行进到城门外时一百四十八名旗甲鲜明的仪仗兵,庄严肃穆地抬着死者灵柩,迈着正步前往石楼学院操场走去,因为只有书院内的操场地平广阔,接下去能做进一步的仪式。........007...23.

章节目录

大明求生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拉拉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拉拉袖并收藏大明求生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