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的考试通知也已经下达公开了。

    因为以前的朝代也没有进行过武举,最早的武举是武周时期,也是就武则天时期才开始的。所以没有找到关于武举的资料。

    一些资料还是杨正调了系统书籍才知道的。武周时期兵部主持的武举考试,主要科目是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不过制度并不完善,属于创制时期。

    到了宋朝,武举被纳入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考试程序。除了考验武力之外,还要考问军事策略等,比如各种兵法之类的。宋神宗时期,有了武状元称号。

    武举的兴盛则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

    明朝的时候,武举考察则是侧重谋略。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后面的武试。不过明代的武将多是世荫承袭,或者行伍起家,武举只是补充。

    清代基本沿袭了明代的考试程序办法。考试内容基本相同,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和文举相同。不过随着火器的发展,到清代末期,逐渐没落并废止。

    现在杨正需要选拔的是军校学员,和武举是不同的。

    武举考上基本就可以授予武职,但是军校则需要进行学习,培训。最主要的是使用的兵器也不同,战法策略也不相同,所以考试也不能照抄。

    当然了,时代不同,也不能按照后世考取军校的标准进行选拔,比如后世军校招收毕业生,只要应届毕业生,还不能超过二十。就着一点,现在就不能照抄。

    因为现在都没有应届毕业生,年龄二十岁,更没多少人。

    军官培训其实是很难的,清末时期袁世凯创办陆军小学,招生对象就是高小毕业,三年之后考试合格,进入陆军中学学习,再学习两年,然后入伍训练半年,然后考试体检等,才能进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至少七年半的时间,还要层层选拔,每层都淘汰一批。毕业后才能任初级军官或者候补军官。

    日本的军官培训就更严格了,先是在陆军幼年学校培训三年左右,然后选拔到中央幼年军校培训五年时间,才有机会考陆军士官学校。考上后还需要三年的正规学制,期间还要去部队做半年的入伍生。这样算起来,一个少尉鬼子,一般要十年半的时间,才能成为初级军官,不容易啊。

    第一次不能太难,按照后世黄埔的标准,太严格了。而且黄埔当时招生的可是全中国的学子,有能力的人很多,所以学员质量比较高。现在教育还没有普及,各种条件还达不到,没多少人合格。

    所以前段时间,在杨正和陈吉盛,李云等人商量之后,简单制定了几条。

    首先考试科目暂定,兵法战例、数学、综合(历史、地理)、军事策论,四门,总分五百分。

    当然了,考试通过后还是需要体检的,对于视力、身高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身高的话,这个时候还是不错的。隋唐时期,百姓身高基本上男性166厘米,女子一般156厘米。

    唐太宗选拔飞骑,身高必须达到6尺,也就是在一米八以上。所以当时身高一米五的日本人看来,就是天神一般的存在。

    现在的隋军也不需要身高一米八的,毕竟已经使用了火枪,对于身高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所以就定在了一米六以上,年龄放在了三十岁以下。当然,如果真的三十来岁了,那么即便到了军队,也没有太大的出路,一些天资卓越的人除外。

    其实,身高最低的应该就是清代了,清代因为穷困,百姓大多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所以身高在162左右。

    关键的还是因为现在报名的只有一千人不到,要真是太严格了,恐怕就没人了。只能减少一些流程和考试科目。

    看来还是需要普及教育,如果真的教育普及了,那么军校招生应该也好多了。

    现在军校招收标准早已发布出去,对于草原百姓和中原过来的武学,一视同仁。

    当然这种选拔标准也带来了很多的非议,毕竟一般武举也都是看看力气,射箭,骑马等标准。最多再加个兵书战策。

    对此杨正也和各方面做出了说明,最重要的原因是武器装备的更新,训练方法的改进,那么选拔人才的标准也必须要做出改变。

    对此大多数学子也比较理解,毕竟军队中都已经不用弓箭了,还考察弓箭做什么呢。当然有些人也理解不了,特别是从小练习弓马的学子,纷纷反对,不过也没闹出什么动静。

    于是各个过来考试的武学学子,则跑到图书馆开始看起了各种书籍,希望能够多取得一些分数。

    特别是数学,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比较难。但是军事战争中,数学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参谋就不用说了,主将也需要学习数学,要会计算才行。

    武举选拔的事情,因为人数不多,杨正便交给陈吉盛负责,李云协助,自己则忙着科举的事情。

    时间也慢慢的进入了六月中旬,武举考试也已经结束,现在陈吉盛那边也开始了批阅试题,主要是从军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穿越隋末当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漠北剑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漠北剑客并收藏穿越隋末当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