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汤面,还一起看完新闻联播。

    国际新闻里,海湾战争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快速结束,米队已经开始撤离在波斯湾的五十四万军队。

    多国部队的高科技战争打法,也彻底颠覆了国人对战争的认知。

    能够在九十六小时内将一个旅、一百二十小时内将一个师、三十天内将五个师的作战部队部署到全球任何地区的战略投送能力,无疑将单极力量的强大彰显无疑。

    而一百二十万“传统强军”共和国卫队,几无有效抵抗就灰飞烟灭的下场,带给全世界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担忧。

    谷狇

    而中国那个曾经强大的邻邦上,巴氏新思维,除了给自己赢得了一枚诺贝尔和平奖外,对国家的振作毫无效果。

    但这些除了给周至和江舒意的政治时事试题增加烦恼外,对两人别的影响似乎也没啥。

    周至帮江舒意背着书包,在送江舒意回去的路上,两人约好今晚和明早各自预习,也好让江舒意陪陪父母。

    等来到江舒意的家门口,周至将书包取下来交给她“今天应该累着了吧?舒意你早点休息,明天我给你送猪儿粑过来。”

    江舒意接过书包抱着“谢谢你周至,今天很开心。”

    等到周至回到大嬢家,来到窗户朝江舒意家望去,果然见到江舒意还在那里等着,见周至冒出头来,跟他招手道别后,才走进了室内。

    周至也离开窗口,在圆桌上坐了下来,和三姐老四一起开始夜间学习模式。

    老四今天上午很快乐,下午却受到严重的伤害,肥肠坨坨鱼都救不好那种。

    被三姐将一周的作业都翻出来,将本周错题全部重新做一遍,那个量,可是周末作业的几倍!

    而三姐在一边研究自己的数理化,近距离监督自己的弟弟,连偷懒机会都不给。

    周至则轻轻松松看《教父》。

    可惜题库和状元笔记到得太晚了,剩下几个月时间明显不够。

    而且周至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对于三姐也不适合,比如双面数学公式纸条,学霸们课间散步时摸出来相互考一考,就属于简单巩固一下。

    而学渣们每次摸出来,每次都会觉得是全新的知识,又得从头开始现背。

    因为上堂课间背的,这堂课间已经又忘得差不多了。

    周至也帮三姐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只能帮三姐和所有同学解决古文上的问题,就是透彻理解,轻松背诵。

    比如《赤壁赋》,《琵琶行》,当你清楚作者文字下的创作思路,就有了经线;搞清楚字词含义,也就是被经线穿起来的珍珠之后,古文比现代文,好背一百倍。

    因为它还有音韵美学在底下支撑,也就是俗话说的“朗朗上口”。

    透彻了解后,其实都不用背,只需要早读一遍晚读一遍,一周之后,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读的时候要注意方法,仍旧拿《赤壁赋》举例,就该读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其实是私塾里的读法,有个好处就是能明晰考试里边其实经常会遇到的分节考题。

    通过这种方法,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语感”,遇到陌生的段落,也能在潜移默化就给划分好。

    还有就是尽量启发思考,比如《论语选段》那一课有这么一句。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过来就是“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校要求的学习内容,就到此为止。

    见身边小伙伴们都背得滚瓜烂熟,周至就向他们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子夏会这么说?为什么只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能够得到‘仁’?两者之间存在的必然逻辑关系,在哪儿?”

    一个问题,就把穆如云、江舒意、张辛夷都给问傻了。

    甚至可以说,夹川中学高中部,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背这一句,都会翻译这一句,但是真正理解一这句的,却少得可怜甚至几乎没有。

    这样的选段,只要求背诵翻译不要求理解,就算背滚瓜烂熟,又能有什么用?

    周至也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影响大多数的人,只能给身边的小伙伴们讲起这句话的个人理解。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六书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于万物者,仁也。”

    所以先把“仁”的定义抓住,从人从二,就是他心己心,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做到很难,但是儒家也给了解决的方案,这个难度就一下子降低了。

    第一步,从对待自己父母兄弟做起,这就叫“首孝悌”;之后扩大到师长朋友,这就叫“次谨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重生之乘风而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二子从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二子从周并收藏重生之乘风而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