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清给胡恒秋写了封信,先告诉他今年能给密侦司上缴多少银两。这只占了不到一页的纸。

    然后其余六页给胡恒秋详细说明了年底一个月的收入和预计了一下明年的大致收入。

    再汇报了一下自己的盐场屯了多少盐没敢往大宣贩卖,只零星卖给沃斯一些。

    最后试探地问明年是不是要扩张军屯的田亩?大宣北部地区皇帝有打算没?

    信末还加了句皇帝的棉花就是好,百姓都可喜欢了。

    信走的是密侦司的渠道,所以三天后胡恒秋就收到信了。

    胡恒秋把第一页信纸上的内容看了七八遍,还高兴地喝上一盅才看第二页。

    就着楚清的信是真下酒啊!

    看到最后喝不下去了,这酒……不是,这信上头!

    皇帝的棉花,是皇帝的!不是密侦司的!

    楚清有盐引,那就是密侦司有盐引,那就是……

    今年的两成半税银是二十万两,以后是多少谁知道?皇上会怎么看密侦司?会怎么看他胡恒秋?

    这事儿咱可顶不住啊!人不能太贪,太贪天会塌的!

    天塌了找高个儿先顶着!胡恒秋拿着信就进了宫。

    大晚上的,再晚点儿宫门都关了。

    皇上正被李公公催着休息,就听到小太监禀,说胡恒秋要求见皇上。

    “什么时辰了?他夫人也让他出门?”皇帝说道,“让他进来。”

    “皇上,臣给您报喜来啦!”胡恒秋进来就“兴奋”地嚷嚷。

    “噢?何喜之有?”皇帝一副“我不会上当”的表情。

    只要胡恒秋来就是要钱,怎么会有好事儿?

    尤其是报喜,只要他报喜,那就是要更多的钱!

    “皇上,皇上您看,那个楚清来信了,今年能上缴二十万两税银,您给我们留四万两,明年的职钱(办公费)就够了,我们密侦司不在外面吃吃喝喝,不用别的钱!”

    哟呵!这不是来要钱,是来送钱?

    庆德皇帝起身走到窗边,亲自打开窗户。

    “皇上,小心冻着!”李公公赶紧给皇帝披衣裳“天冷,奴才刚给您通过风,不用再开窗了。”

    “朕是要看看,这大晚上是不是太阳出来了,不然胡爱卿怎么说给朕送钱的话?”

    胡恒秋“……”

    李公公“……”

    胡恒秋不得不厚皮老脸地凑上去,这话才开了个头,重点还没说哪!

    “皇上,您看看这信,楚清这人真能干,她把皇上您的棉田养护得相当好,第一年就收获了四千万斤,她托臣问您明年要不要再垦些荒地。”

    胡恒秋边说边呈上楚清的信。

    皇帝已经半躺在榻上,闭目养神,听到这话干脆说“你念念。”

    胡恒秋就逐字逐句的念,有些账目怕皇上反应不过来,还给说明一下。

    “嗯,不错。”皇帝闭着眼睛轻声说了句,然后没了下文。

    胡恒秋等了等,心说您别睡着了呀?您要是睡着了,臣可就睡不着啦!

    但是又不敢扰了皇帝休息,所以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留下来,让胡恒秋左右为难。

    就在他准备今日就不了了之算了的时候,皇帝说话了“朕的棉花百姓喜欢,朕欢喜!四万两够用了?”

    “够!够用!”胡恒秋赶紧躬身答话!艾玛,没睡着啊!没睡着您不早点吱声!

    “明年臣再严格约束下下属,如果没什么大的事情,估计四万两能有剩余,就匀到后年接着用。”胡恒秋又补充了句。

    密侦司是开销最小的部门,当然他们人数也相对最少。

    但是胡恒秋这个人确实是实干而不假公济私的人,皇帝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皇帝刚才没出声,不是在考虑胡恒秋要这四万两是多还是少,而是在琢磨这银钱。

    普通商户是按照总销售额的四成缴税,当初给楚清定下的两成半,是给她留了发展的余地,让她有资金多开展项目,现在看来成效不小啊!

    精盐,她往宫里送过,御膳房那边用着说好,味道比宫里以前用的纯正。

    楚清现在的盐田已经有三千多亩,未来还会更多。

    盐哪。

    大宣国的盐按理说应该不缺,西南边半个国境线都是沿海的。

    但是人口少,这么大的国家有八千多万人口。

    沿海地区几乎很少有人居住,多是犯人村。

    国内的盐多来自于井盐和岩盐,因为开采的难度,产量并不高,但是也够百姓使用。

    大宣皇帝采用“民产、商收、商运、商销”的政策,为的就是让百姓能吃上盐,可只要有生意的地方,就有世家的身影。

    一些世家经过运作,开辟、收购、吞并了许多盐场,形成了垄断局面,再从相勾结的政府官员手中得到盐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寒门母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东方红不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东方红不败并收藏寒门母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