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这种金句的,用才华横溢来形容不为过。

    郑板桥这一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两个儿子也先后夭折。

    康熙朝中秀才,雍正朝中举人,乾隆朝中进士,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一生经历无数,可说早就活明白了。

    青田冻石制成的印章在清朝就已经是数百两白银一枚。

    若这枚印章还是郑板桥用过的,那价格真的难以估量,至少也是百万起。

    郑板桥精通金石篆刻沈愈是知道的,郑板桥的姓名章,字章,闲章,斋馆章,别号章,藏书章,鉴藏章等等加起来估计得有一百多枚,其中有部分是他自刻的,大部分是别人给他刻的。

    但这方印章到底是不是郑板桥的也不好说,毕竟印文已经完全看不清了。

    不过是不是郑板桥的印章也不打紧,单单印章本身的价值与雕工就已经足够了。

    当然,能在这种极品名石上刻有关于郑板桥的诗词,肯定与郑板桥多少有些关系,最差也当是郑板桥的粉丝。

    “钱老恭喜你了,得到这么一方极品青田冻石印章。”沈愈将玻璃柜上的东西一一整理好,将印章也放进印匣中才沉稳的对钱老说道。

    钱老笑笑“从你手电筒失手掉落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印章不一般了,怎么?价格很贵?难不成比我那青花小碗还贵?”

    沈愈认真的点了点头“是的,您的那青花小碗单从价值上说,要差这印章很多。

    “这种清代的青田灯光冻论稀有程度要远远超过官窑瓷器,价格至少要百万起。

    “并且从这方印章上的刻诗与其高超的整体篆刻技艺来看,可能还与郑板桥有些关系,若能确定是郑板桥的印章,那还要升值许多。

    “只是我对篆刻之道了解不深,这印章之来历还得请懂金石篆刻的大家再好好鉴定下,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这百分百是一枚清代老印章。”

    “这么说来我真是捡到大漏了?”钱老嘴上说的高兴,但是手里的抹布并没有离开青花梅瓶。

    “不用再找人看了,你拿去店里卖了吧,等卖了钱,咱们一人一半。”

    沈愈赶紧摆手“这可不成。”

    钱老一瞪眼,“怎么不成?我说成就成。”

    沈愈想了想“这样吧,我倒是有几个喜欢印章的客户,只是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买如此贵重的印章,对方若是愿意买,那就按照拉纤成三破二的规矩来,您看如何?”

    “卖了再说。”

    沈愈说的拉纤,指的是旧时古玩行卖古董的规矩。

    若物件是通过中间人的关系卖出去的,那买卖双方都要给中间人一定的报酬。

    具体是古董卖价的百分之五,由双方承担,买家出三成,卖家出二成。

    说白了就是个中介费。

    当然了现在这个规矩也在变化,有些稀缺的古玩比如名家字画,明清官窑瓷器,明清红木老家具,老翡翠首饰,老玉器,老紫砂壶,老鼻烟壶等,全部是买方出这个钱,卖家是一分也不掏的。

    沈愈现在真心为钱老高兴,说真的,对于钱老捡漏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物件,沈愈没有丝毫妒忌,什么拉纤的费用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肯定是不会要的。

    人都不嫌弃钱多,沈愈现在更是负债百万,鉴于钱老对印石不懂,沈愈要是黑心一点完全可以用两万块甚至一万块的低价将这枚印章收走。

    但沈愈自问要是如此做可就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了。

    沈愈想捡漏老柳的画是因为老柳将画摆在了摊子上,纵然他不买,别人也会买走。

    并且老柳是壮年,让他捡漏钱老的物件,沈愈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的,做事坚守底线是他做人的原则。

    不过这次能确定宝光颜色是因朝代不同而不同,更发现宝光的体积会根据古玩的价值而增大,这也算是个很大的收获。

    反复叮嘱钱老不要让外人知道,免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沈愈又亲眼看着钱老将印章锁进保险柜中,才出门朝自己的《兰亭居》走去。

    他在考虑这枚印章到底卖给谁才能让钱老的利益最大化。

    。

章节目录

古玩之金瞳鉴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捡漏不捡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捡漏不捡钱并收藏古玩之金瞳鉴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