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兢。

    其实这也不怪这群人如此激动,实在是崇祯给的太多了,进宗人府啊,那可是相当于有了铁饭碗,宗人府内的饭菜不错的,可比这些宗室子弟自己在外面混好多了,要知道朱元璋规定,宗室子弟不允许参加科举,不允许务农,不允许经商,说白了只能在家呆着,按时按月的领朝廷下发的禄米,结果呢,现在朝廷困难不发了。

    你这边一不发,这边宗室子弟不就断顿了吗?有的都快饿死了。

    这时候一听堵在大门口打王承恩就能关进宗人府,这天下还有这般好事?那就堵在门口打王承恩,这可把王承恩吓坏了。

    太监这东西可以不怕文武百官,文武百官想杀太监也只能靠弹劾,借用皇帝之手杀太监,但是宗室不用,宗室本质上与皇帝是一家人,太监只是他们的家奴,他们打了家奴,顶多也就是关押宗人府,这要是太平盛世,大明头几任皇帝,这算是一个大惩罚了,毕竟关进宗人府,这位仁兄的前途就算是毁了,可是放在明末,这算个屁啊。

    人都快饿死了,能进宗人府换一顿吃的,太值了!

    因此快要饿死的宗室慢慢把午门堵住了,看到小太监就打啊,打不了王承恩,他们就拿小太监撒气,看到小太监就一阵暴打,打完了就等着宗人府来抓人。

    宗人府抓了几波,后来宗人府抓多了,也不干了,没有这么欺负人的啊,我们宗人府也没有余粮了,你崇祯把我们宗人府当救济所可不行啊,于是宗人府罢工了,摆烂了,任凭这些宗室子弟在皇城门口闹,甚至有的人还想把关押起来的宗室子弟放了,毕竟这群饭桶吃的确实有些多,每天消耗的粮食不在少数,而他们宗人府每个月的拨款是有限的,以前只养他们,他们吃的倒也不错,吃香的,喝辣的。

    可是现在人多了,拨银却没变,这等于变相给他们降待遇啊!谁能干?

    这事闹得实在是太大了,而且闹得人心惶惶,小太监都不敢出宫门了,可是太监不出来,宗室大爷也不罢休没有太监就揍宫女,反正这群家伙那是相当牲口,只要是宫内出来的,他们都敢打,目的就是被关进宗人府。

    最后崇祯实在是被折腾怕了,咬着牙从内帑里拿出两万两银子,给宗师弟子兑换了粮食,分发下去,这才安慰住他们。

    不过这笔钱崇祯却让户部尽快归还。

    皇帝内帑是一直存在的,也是皇帝唯一自己能说了算的经济来源,别看崇祯吃糠咽菜,衣服都打着补丁,但是崇祯内帑却很有钱,保守估计一二百万两是有的,但是这钱崇祯一直当做过河钱,就是在最为难的时候使用,平时朝廷大臣哭穷没钱,他也不往外拿。

    这其实也不怪崇祯,毕竟这钱往外拿十万两,经过层层盘剥,最后能落到实处,可能只有不到一万两,这官员下手太黑,崇祯总感觉自己的钱拿出去就直接进入这些贪官的钱包了,一点安全感也没有,因此崇祯就把钱看的特别重,想要动他内帑的钱,就必须打欠条,最后让户部还。

    钱不够用了,可是山东又告急,这可怎么办,实在没有办法了,有大臣建议,能不能催一催辽东方面,让洪承畴抓紧跟建奴大战一场,先把辽东局势稳定下来,剩余的事情可以交给祖大寿,吴襄二人,也不求二人有功,只要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银子拖住建奴就行。

    然后让洪承畴火速去山东,带上辽东省下来的银子,到山东剿匪!

    如此便可保证山东不失,甚至还能挫败李自成,毕竟洪承畴的军事能力也是很不错的,当年闯王高迎祥不就是他跟孙传庭打败的吗?

    所以对付流寇,洪承畴肯定是好使的,所以这个计策很快被朝廷采纳,崇祯也很开心啊,于是下圣旨催促洪承畴立刻与建奴决战,不得延误。

    消息很快送到了蓟辽总督洪承畴的手中,洪承畴一看书信,脸就黑了,决战?

    现在决战有胜利的可能吗?

    目前辽东局势十分微妙,去年冬天,建奴就屯兵锦州,宁远边界,并于年初开始试探性的攻击,不过洪承畴知道自己手下这些明军战斗力跟建奴是有差距的,于是他便跟山海关的马科,吴三桂合兵,分别驻守锦州的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互成掎角之势,可以说只要朝廷粮饷给足了,洪承畴能保证锦州不失!

    可是现在崇祯非要让洪承畴出兵跟建奴决战,这不是开玩笑呢吗?

    洪承畴看过书信之后,立刻写信给崇祯,言说辽东的幸苦,军情的危险,崇祯这时哪能听进去这个啊,因为山东来报,李自成的前锋刘宗敏都带着兵马达到了济南城下了,朝廷再不派援军,山东就没了啊!

    这火烧屁股的时候,谁有空看洪承畴废话啊,甚至崇祯觉得洪承畴是畏战了,若不然怎么就不敢跟建奴干一仗呢?

    于是崇祯下令斥责,洪承畴被斥责之后,又上书给崇祯,再次把情况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结果崇祯还是听不进去,继续斥责。

    一连发出五道圣旨,最后一道圣旨更是下了狠手了,直接下发两份圣旨,一道给洪承畴,一道给吴三桂,内容是,若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开局一个明末位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桃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桃符并收藏开局一个明末位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