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如果没有门客会「鸡鸣狗盗」这些特殊本事也回不去。

    朱文奎看向张泉手边的书,不由问道:「这位兄长看的是什么书?」

    张泉拍了拍书,笑道:「你是读书人,想来应该清楚四大名著吧,这便是其中之一的《瀛涯胜览》。」

    「四大名著?」

    朱文奎看向于谦。

    于谦摇头,表示不要看我,我也不知道。

    张泉看着面面相觑的朱文奎与于谦,皱眉道:「你们竟是不知?这可不行,读书人怎能不读四大名著?」

    王大苗也不解:「我家伢子可喜欢四大名著,你们没看过?」

    朱文奎笑道:「这《瀛涯胜览》我们倒是读过,著作之人名为马欢,是郑和大船队中的书吏通事,这书中记录了郑和大航海时经过的诸多国家,风景风俗,地理山川,国王语言、气候物产、海潮航路等等。只是,四大名著的说法,我们并不知情。」

    张泉见朱文奎轻松说出,舒展开眉头,笑道:「你们不知道也不怪你们,一个个都在埋头苦读。这四大名著还是今年年初中华书局定下的,说是以销卖量为准,选出了四本。这《瀛涯胜览》便是第四本。」

    于谦好奇地问:「那前面三本是?」王大苗指了指说书人,咧嘴道:「第一本便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二本是《水浒传》,第三本是《太祖开国志》。」

    朱文奎、于谦连连点头。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建文皇帝接过罗贯中书稿后刊行于世的,其出现标志着洪武时期***之策的结束。《水浒传》随后刊行,在金陵引起热潮。

    但实事求是地说,当年这两本书面世之后,只不过在一些大城之中「畅销」,像是金陵、苏州、杭州、开封、徐州等地,在一些府县里面,都没多少人买书看书,更不要提销售。

    可时代在变化。

    自进入建文朝以后,国子监率先改制,引杂学入国子监,随后将这种改制推广至府州县。与此同时,朝廷还在大力发展文教与扫盲事业,每年投入在教化领域的钱钞已然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社学广立之后,朝廷文教进入到新的阶段,强行要求少年进入社学,义务教育兴起。

    儿子读书,老子扫盲,让民间识字

    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经过十多年,尤其是最近五年的教化,民间百姓中已出现了不少能识字读书之人。

    朱文奎知道,这就是父皇朱允炆所说的:市井文化。

    原以为发展到这一步需要再过个十年八年,不成想在这沧州小地方竟看到了市井文化的成长。

    朱文奎看着王大苗与张泉两人,说道:「小子冒昧,敢问两位是作何营生?」

    「耕田,哈哈。怎么,耕田就不能看书了?咱家伢子说了,不识字不读书,就会成为蠢货,做出蠢事。咱们虽然是苦哈哈的老农,可不是苦哈哈的蠢货老农。」

    王大苗爽朗地说。

    于谦连连点头:「没错,世人都应识字读书,唯有如此,学问方可代代流传。读书人多了,聪明人也多,聪明人多了,国子监便能研究出更多的学问,大明能更强盛。」

    朱文奎端起茶碗品了口,含笑道:「皇上说过,学问来自民间与百姓,可识字最少的却也是民间与百姓,这让许多好的文化、技术没有流传下来,实在是太过可惜。若民间与百姓识字读书的多了,那文化与技术便不会再轻易遗失。若是皇上看到民间百姓都在谈论四大名著,定是欣慰不已。」

    张泉拍手:「皇上说得对极,若不是皇上这些年勤勉为政,力推扫盲,咱也不敢想自己竟也能看看这。说起来,这大海之上的故事可太多了。听说这马欢也跟着船队去了,不知道这次回来会带来什么故事……」

    于谦看向朱文奎:「话说船队离开近两年了,是不是也快返航了?」

    朱文奎想了想,说:「按照最初的计划,他们应该会在这个月碰面,如果顺利,此时说不得在返航之中。」xь.

    「你们知道水师的事?」

    「呃,这个,听先生们说起过一些。」

    「大家伙都过来啊,有水师的消息。」

    说书的老刘恶狠狠地看向张泉、王大苗,没看自己正要说「袁术死」呢,马上要赏钱呢,你这一嗓子下去我还怎么吃饭……

章节目录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寒梅惊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寒梅惊雪并收藏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