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就已经以太子身份面对大明万民,更是以「少年说」名扬天下,被誉为新少年太子。

    这些年朱文奎的成长是巨大的,他不仅参与过北京新都营造之事,深入民间看民间疾苦,地方之治,更经历过朱桂、朱允熥两次宫廷之乱,负责过迁都筹备,又在一干东宫官员与内阁、六部官员的教导下拥有了出色的政务能力。

    可以说,朱文奎不仅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还是官员一致认可的大明皇位继承人。朱文垣虽然聪慧好学,懂得不少,可他没有吃过苦,没处理过政务,没经历过太多事,让朱文垣与朱文奎争,那是找死。

    最让宁妃担忧的是,韩夏雨是自己的亲妹妹,是朱文垣的姨。若是将韩夏雨扯进去,那她与朱文奎势必能在一起,这对青梅竹马很可能分道扬镳。

    「皇上,三位内阁大臣求见。」

    内侍前来通报。

    朱允炆点了点头,走到宁妃身旁,伸手将宁妃拉起:「放心吧,这不是对太子的考验,也不是对二皇子的陷阱,而是他们兄弟之间的决定。你啊,小看了文垣。」

    宁妃不明白,但还是顺势起身。

    朱允炆看向马恩慧:「你与她说清楚吧,免得又心忧成疾。」

    马恩慧笑着答应。

    宁妃看着朱允炆离开,面对一脸笑意的马恩慧,有些不知所措。

    马恩慧拉着宁妃有些冰冷的手,笑道:「你到底在担心什么,本宫可从来没担心过。莫要将事情想那么复杂,皇上比你我更懂得如何对大明更有利。」

    「可是——」

    「没什么可是,太子是太子,吴王是吴王。」

    武英殿。

    朱允炆踏步走入其中,对行礼的解缙等人摆了摆手:「直接说事吧。」

    解缙在朱允炆落座之后,走出一步,肃然道:「皇上,先前收到旨意,文书送武英殿交皇上与二皇子一同处理,臣以为不妥。太子政务处理日益稳重,果决有力,既能明辨是非,亦能分出轻重缓急……」

    朱允炆含笑道:「太子有为,朕甚欣慰。只不过太子两个月一连恳请三十余次,希望可以休息一段时日。朕知他疲惫,于心不忍这才答应。至于二皇子,不过是陪朕居武英殿解闷罢了,三位阁臣不必担忧。」

    解缙有些为难。

    朱文奎一连恳请

    ,态度坚决,内阁知道,也劝过,只不过朱文奎一力坚持。

    解缙看向杨士奇与铁铉。

    铁铉站了出来:「武英殿乃是皇上办理公务之地,非政务紧要之事不可涉足。若皇上觉得闷,大可在处理政务之外召见二皇子。」

    武英殿象征着皇帝办公场所,太子可以来这里办公,二皇子就没必要了,否则落在其他文武官员眼中成什么了?.

    朱允炆轻松应对:「二皇子聪慧,对政务或有一二见解,留在武英殿也无不可。难不成朕搬至乾清宫,你们便不反对二皇子陪伴左右?」

    杨士奇微微皱眉,跟着走出来,直言道:「皇上,此举很可能会带来朝堂混乱,人心不稳……」

    朱允炆抬手打断了杨士奇,笑道:「好了,知你们忠心。放心吧,太子的地位稳固,牢不可破,朕也没有废太子另立他人的想法,如此安排,自有朕的道理。」

    杨士奇、解缙、铁铉听朱允炆如此直接,安心下来。

    若朱允炆有其他心思,定会闪烁其词,虚与委蛇,无论如何都不会说出「牢不可破」的话来。

    杨士奇清楚,以朱允炆的雄才大略不会不清楚继承人出问题会带来朝廷风波与动乱,他这些年来一直在培养朱文奎,不就是为了确保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可以延续下去吗?只是,他到底在想什么,这种安排令人捉摸不透。

    当朱允炆直言稳固太子地位之后,又紧接着下旨封二皇子为吴王,这个封号的出现让杨士奇等人震惊。

    吴王这个称号了不得,因为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初期建立的政权是吴国,自称吴王。

    一瞬间,整个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没有人明白朱文奎为何要退后,朱文垣为何会成为吴王并伴君左右。

    相对于满朝文武的不安与揣测,太子朱文奎尤是轻松,带着韩夏雨跑去国子监,准备和于谦一起结伴出游。

    国子监放了暑假,于谦想要回家看看,韩夏雨也想念在杭州的家人,朱文奎喊上汤不平与顾云,准备进行一次南下之旅。

章节目录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寒梅惊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寒梅惊雪并收藏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