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没有灵感了?下一期节目确定!

    画面之中。一道光芒亮起,随之,明末清初之景象,映入眼帘。

    明末期,党政纷争迭起,朝廷风雨飘摇,官僚与政客们纷纷登场,在庙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政局动荡至此,民间却一片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经济空前繁荣,精神文化领域空前发~展。

    不过,这繁荣里透着一股礼崩乐坏、娱乐至死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如同一颗水蜜桃-腐烂前最后的浓香。

    可有一位弥留的老人,无论是庙堂的兵戈还是俗世的悲欢,都仿佛与他全不相干。

    他躺在江苏江阴老家的床上,拖着多年来辛苦跋涉沉疴累积的病体,抚摸着数次游历带回家的嶙峋怪石。

    对子孙后代说出了最后的遗言: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我一介布衣,一根竹杖,一双草鞋,走遍名山大川、山河万里,这一生,虽死无憾!

    这世上,又有几个人,回首一生,敢说出一句虽死无憾?

    但是他能,因为他穷尽一生,都只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他叫徐霞客。

    公元1641年,时年54岁的徐霞客溘然长逝,留给后人一部千古奇书,留给后世一段千古传奇。

    文征明的后人,曾任宰辅的文震孟这样评论他:

    霞客生平无他事,无他嗜,日遑遑游行天下名山。

    自五岳之外,若匡庐、罗浮、峨眉、嵾岭,足迹殆遍。

    真古今第一奇人也。

    他这一生,不为功名、不为利禄、不为家族繁盛、不为青史留名,世俗的所有雄心壮志都与他无关。

    只日复一日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出发、出发、出发,穷奇探幽,访险揽胜,踏遍山河,可以说是用一生践行了一句话: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及至徐霞客亡故,依然有人感慨:君既有如此才华,为何不科举入仕,在朝堂一展抱负。

    可历史大浪淘沙,大明绵延276年,历代科举出过90位状元。如今还有几人记得他们的名字?

    但以一己之力将我国地理科学水平拉升至领先世界百余年,后世无数文人骚客心向往之,恨不能成为他的却只有一人——徐霞客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被后世著名史学家黄仁宇称之为明朝的转折点。

    这一年,万历皇帝24岁,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已去世五周年,对他的清算活动正接近尾声。

    其时四海升平,一切风暴都在平淡下酝酿翻滚。

    温水中的青蛙找不到危机感,可华夏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已然悄悄走进了它的暮年。

    谁也不曾注意到。

    在山清水秀的江苏江阴,一个婴儿出生了,其时已42岁的徐有勉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徐家几代身无功名,而自己无心仕途,生性不喜束缚。

    徐有勉满心指望着这个孩子能光宗耀宗,重振门庭。

    和着婴儿哇哇的哭声,双鬓染霜的徐有勉郑重为孩子取了大名:徐弘祖,字振之。

    一天一天,徐弘祖无忧无虑的长大了。

    他极聪慧,先生盛赞他“出口成诵,执笔成章”。

    又因他读书万卷,胸有沟壑,还有了“博雅君子”的雅号,无论从哪里看,都是一位少年才俊。

    唯一的问题在于:他志不在科举。

    确切的说,这个孩子只想着出去玩。

    他对于自然万物有着莫大的好奇心,见洞必钻,见水必探,课堂上《论语》下面藏着《水经注》,读的忘乎所以。

    表哥说他见了奇书,倾尽荷包也要买,囊中羞涩就拿东西换。

    书中四海八荒的神奇景象深深地迷住了这个少年,同时他也被一个又一个疑团困惑着,有的两本书里怎么说的不一样?

    有的书里描写超出常识,会是真的吗?

    一本又一本的游记激荡着少年的心,人虽在家,但是他的思想已神往远方。

    原来已经有很多人走了这么远,但是他们走的都还不够远,假如是我的话……

    假如是我的话……

    少年合上书长身而起,对着天地日月喊出了雏凤清啼的第一声: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

    他很快放弃了始终不曾喜欢过的科举,开始沉溺于自己所爱的游历事业,读尽天下奇书,短距离的游览、探索,学习写游记。

    这在当时无疑是玩物丧志的举动,却同时得到了父亲母亲的大力支持。

    在如今的孩子还为学文和学理与父母吵的不可开交,为究竟是上好就业的专业还是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与父母拼死拉锯时,徐霞客的神仙父母,简直是历朝历代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大肉大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肉大鱼并收藏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