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鸾终于算是捋清了些思绪,马上派出信使,向郭大靖进行汇报,在打扫战场、休息整顿的同时,等待下一步的指示。

    目前,前队和后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这是在接近赫图阿拉的谨慎之举。如果后队全速行进,不到两个时辰就能与前队会合。

    所以,郭大靖很快就接到了情况的汇报。在看过书信,并听取了信使的描述后,郭大靖很快便做出了决定。

    与后队同行的刘奇士的飞骑营派出两千骑,迅速前出,作为前队的补充兵力。

    同时,他命令李维鸾利用所有的战马,组成枪骑兵,与刘兴祚和刘奇士的飞骑组成快速突进部队,携带火箭和少量地雷,急取赫图阿拉。

    李维鸾所部的步兵原地休整,后队则加速赶路,两部将合兵一处,继续向赫图阿拉逼进。

    按照之前的推演,以及郭大靖现在的估算,赫图阿拉已经是唾手可取的空城。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建虏的援兵,这才会大大加强突击骑兵集团的实力。

    五千左右的飞骑,加上缴获的战马,差不多能组成将近三千的枪骑,这是一支足以自保的强大力量。

    而从辽沉地区赶来的建虏援兵,应该也就万八千。突击的骑兵集团,完全可以相机后退,与后面的步兵集团合力,击败敌人。

    不仅有对敌人兵力的估算,还有时间上的。郭大靖认为建虏派来的援军,至少是大队援军,可能来得不会那么快,而如此布置,也是谨慎行事。

    情报的传递应该是多次的,到达沉阳的时间也有先后,对杀入建州的东江军兵力,会出现误判,做出错误的决定。

    通化之敌可能只报是数千骑兵,赫图阿拉的敌人被歼灭后,再次报送沉阳的就是上万人马。或许,近乎被全歼的建虏,连最后的情报都不会送出去。

    料敌从宽,就算是两次情报都能送到多尔衮的桉上。等到他两次做出决定,时间差不多也过去了四五天。

    “建虏已经衰败至此,连老巢都空虚得令人难以置信。”方正化看到捷报,再次发出了感慨。

    空虚嘛?从作战的结果来看,确实如此。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东江军战力的提升,以及行动的隐秘。

    当然,这是自遵化大战后,双方的再次较量。对于各自的实力,也都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候。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经此一战,建虏或许会清醒认识到实力的衰败。对大饥荒和遵化大战的影响,他们显然也是没有准确的估计。”

    饥荒和遵化惨败对于建虏造成了多大的打击,确实是不好判断的。

    而从多尔衮率残兵跑回沉阳,建虏的整体布置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却是很不正常的事情。

    刨除饥荒的因素,遵化一战便使建虏损失了上万精锐,这可不是小数字,已经使建虏伤筋动骨。

    但多尔衮和后金高层显然是低估了实力的下降,也低估了东江军实力的提升。还维持着原来的战线,甚至又出兵海州,为辽沉提供更大的缓冲地带。

    在辽南的投入,肯定要摊薄其它地方的防御。恶果终于显现出来,在郭大靖率部杀入建州后,暴露无遗。

    当然,对于东江镇也是如此,评估建虏的实力,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可经过此次作战,应该有相对准确的认识了。

    方正化请教般地询问道“建虏再遭挫败,应该会有所调整。依郭帅所见,当在何处改变?”

    郭大靖想了想,不太确定地说道“或许会放弃海州,但这是多尔衮继位后做出的布署,面子上过不去,也间接在表示自己的错误。”

    失利就要找原因,改正错误,但多尔衮的威望不足,他不会给内部的反对者提供借口。

    而且,辽南方向的威胁是最大的,他这样做也有道理。只不过,他低估了东江军长途袭远的能力。或者说,他低估了整个东江军的实力。

    能在两个方向上展开进攻,是多尔衮万万没有想到的。遵化大战后,东江军实力恢复之快,也应该是他没有料到的。

    如果换位思考,郭大靖也觉得没有太好的办法来摆脱被动。除非刨坟掘墓,抬着老奴的棺材回到建州,放弃辽沉繁华之地。

    其实,这看似不战而败的策略,却是郭大靖所最担心的。

    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失地存人,人地皆存。死捂着地盘不放,只能是被不断消耗,最后一败涂地,再无复起之机。

    可要是重新缩回老巢,趁着东江镇占据地盘、稳固防御、扩充军队的时间,来个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至少会使郭大靖三年平辽的大计面临更多的困难。

    毕竟,平辽和灭虏在郭大靖这里基本是一个目标,不是光收复辽东失地那么简单。

    方正化眨巴着眼睛,思索了半晌,微微颌首,说道“不管怎么调整布署,只要实力不足,总会露出破绽。辽东,给建虏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很难两全。”

    建虏的核心统治区在辽沉,在地图上看就是一条由北至南的线。而辽东,则在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逆天换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样样稀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样样稀松并收藏逆天换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