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逆天换明》已发布,恳请朋友们继续支持。

    …………………………………………………………………………………

    气候日渐寒冷,特别是北方,更加明显。这就使得原来能够种植的番薯不再适应,全部改成了土豆。

    番薯和土豆的产量是差不多的,但味道却不一样。

    为了应对大灾害,哪怕是北方更为严重,南方影响较小。皇帝也是统筹布置,发动举国之力。

    南方种植番薯的面积大幅增加,连带着湄公省、海南、东番,也都有硬性的规定。

    产量大就是最好的优点,往北方运,作为粮食的补充,这叫以南补北。

    老百姓但凡有口地瓜粥喝,饿不死,就不会揭竿而起,社会秩序就能稳定。

    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多少王朝却恰恰栽在了这上面,历史上的明朝,也不例外。

    张柱子推让了一下,也就收下来,又从车上扛下大麻袋,全是自家种的收的。有花生、土豆、玉米,虽不贵重,却颇显心意。

    “虽然天冷了点,可今年收成还好。”张柱子笑着说道“英子说了,你想要啥,说一声,俺就从家给你拉来。”

    阿桃呵呵笑着,不客气地收下,说道“收成好就行,种地呀,就怕辛苦一年,老天爷偏不赏饭吃。你看我多好,旱涝保收,挣的是钱。”

    张柱子嘿嘿笑着点头,心里却并不赞同。

    当初英子和阿桃一起打工,返乡时也有过那样的念头,可现在过得挺好,也不觉得如何。

    阿桃把张柱子送到门外,又想起件事情来,说道“你们村里还没有小杂货店吧,要不你们干一个,就从我们这个商铺上货。”

    张柱子没马上决定,想了一下说道“俺回去跟英子商量一下。”

    “老板有向乡村设店扩展的意思,我在这里也还能说点话,能给你们最低价。”阿桃笑道“有些商货啊,还能赊着。”

    “英子应该会乐意。”张柱子点着头,说道“她闲不住,总想找个活儿干。”

    “行,那等我过去给我准信儿啊!”阿桃看着张柱子上了马车,挥着手告别。

    车轮碾在刚刚冻硬的土路上,发出有节奏的咯吱声。冷风吹在脸上,却挡不住张柱子心中的热。

    想到家里的媳妇,还有那个胖小子,张柱子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平辽不过两年,变化却是巨大,连张柱子有时想来,都觉得惊讶。

    重建是迅速的,人口的恢复也是极快,经历过战乱的辽东,以令人惊诧的速度重现繁荣,甚至超过了战前。

    这得益于朝廷所推出的诸项优惠政策,所投入的巨大资源,既让老百姓充满了建设家园的热情,也给了他们创造财富的条件。

    谁心里没个账,不趁着优惠政策和减免赋税的两三年使劲干,攒些家底。

    张柱子家就又种地、又赊鸡羊养殖,还跑个运输拉个脚,折腾得有声有色,小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象他家这样的辽民有很多很多,后来移民的山东、陕西、北直隶百姓,只要一年有收成,就差不多缓过气来。

    除了垦殖,辽东官府还有别的工作经常招工募人。最大的工程便是铁路,鞍山的钢铁厂、抚顺的煤矿,成为辽东最大的重工业,吸收了大量的工人。

    对农民的宽松政策,使得百姓手中有了余钱,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

    中华商会倚仗着先行之利,在辽东诸大城镇铺开网点;江南商会、海商总会也陆续涉足辽东,销售各自的特色和独有的商品。

    红糖、小米、盐、布……张柱子再次算着采购的日用品,觉得没落下,才放下心来。

    回到家,看着媳妇的笑脸,听着胖小子的咯咯笑声,是张柱子最幸福的事情。

    明年,要是收成好的话,说啥也要给家里镶一扇带玻璃的窗户,或是买一面镜子。

    媳妇虽然没说,可张柱子知道英子最稀罕玻璃镜子,照得纤毫毕现。在商铺时还能时常用一下,可跟了他张柱子……

    前方出现了十几骑,远远地便能认出身上的军装。

    张柱子收起心中对媳妇的些许愧疚,放慢速度,把车往路旁赶了赶,给骑兵让开了道路。

    “回家过年,虽说心里也挺想的,可还是觉得在营里和兄弟们一起更热闹。”

    赵辉祖摇着马鞭子,骑在马上大声说着话。如果现在还有人叫他赵胖子,他准啐人一脸。

    肥肉没了,脸上身上的都没了。面上多了几分成熟和沧桑,眼神中更有军人的凌厉。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确实痛快。”张军能感慨道“可爹娘数年不见,也是咱们不孝。他们还张罗着让俺成亲,都找好了姑娘。”

    赵辉祖眼光瞟过路旁的马车,驾车汉子的眼神不是敬畏,而是羡慕和感慨,并握拳捂胸,向他们行了个军礼。

    虽然是军礼,可却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样样稀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样样稀松并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