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刘宗周作为死节忠臣,留名青史,他的目的也算达到了。但与张煌言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殒身不恤的英烈比,却是差得很远。

    而“以身殉名”和“以身殉国”的区分和比较,朱由校更愿意用刘宗周和张煌言来作代表人物。

    也正如朱由校所料,第二天,请辞奏疏便铺满了桌案,主要是那些为李三才申辩站台的文官,还有兵部尚书张鹤鸣这个臭不要脸的。

    午门示赃啊,奏疏全贴啊,皇帝这么打脸,很多自诩清高的文官都受不了。

    受不了才好呢,请辞是给你们点脸,不请辞还要罢你们的官呢!

    朱由校都懒得看里面的文字,让刘若愚整理名单,扫了一遍便来了个批量允准。

    别说就这些人,再滚蛋个几批,朝堂反倒更清静,国家也能照常运转。

    切,还真有不要脸的,想给你们点体面都不要,就莫怪朕不客气了。

    看到还有为李三才申辩的官员没递辞呈,朱由校鄙视之余,也不会手下留情。

    “拟旨,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接任兵部尚书。”

    “拟旨,登莱巡抚陶朗先卸职进京,接任吏部尚书。”

    “准户部尚书李宗延告老还乡,加少保,赏金赐服,着行人相送。”

    “升户部左侍郎李起元任户部尚书。”

    “拟旨,袁世振请辞奏疏朕不准,着继续留任,加户部侍郎衔,赐斗牛服。”

    “拟旨,兵部职方司主事鹿善继加按察使,任粤闽盐法道,疏理粤闽盐政。”

    “拟旨,肇庆府推官邓士亮擢升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下旨褒奖东厂提督魏忠贤,加恩三等。”

    朱由校感觉自己处理朝政、安排官员,越来越得心应手了。这都赖于他常看奏疏,常看官员的履历,才能从中发现能吏人才。

    比如这个袁世振,只是个四品官,却提出了《盐法十议》,并推出了一种既简便又有长效的机制——“纲法”。

    “纲法”实施后,成效显著。当年年底,就上缴户部盐税七十万两。神宗降敕嘉奖,给袁世振加一级并予留任。

    自万历四十五年底至现在,袁世振在两淮疏理盐政四年,解救了盐政危机,商人称便,百姓受益,盐税增加。

    一年差不多能上缴盐税百万,这还不是个能臣?

    而且,朱由校感觉这个“纲法”好象在清朝还被使用。也就是说,这种盐制是被清代沿袭,影响达数百年之久。

    于是,他仔细看过了袁世振的纲法,不禁拍案称奇。

    这是了不起的创新,这是极为大胆的改革啊!

    从西汉创立的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改为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商专卖制,简直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变革。

    至于有人弹劾,在朱由校看来就是红眼病爆发,有人觊觎“疏理两淮盐法道”这个肥差,要阴谋搞垮袁世振。

    所以,朱由校不仅要褒奖袁世振,还要把纲法推广实施,更要把那些乱喷的混蛋革职除籍。

    而肇庆府的推官邓士亮,可谓名不见经传,但他的贡献,朱由校认为能改变历史。

    泰昌元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艘“独角兽”号舰船,因遭遇台风在广东阳江海域沉没。

    邓士亮听闻此船上有西洋火炮,便寻觅善水者捞探。其后,他捐俸雇募夫匠,设计车绞,用“曹冲称象”法捞取红夷大炮三十六门。

    两广总督胡应台在天启元年将其中二十四门火炮运解至京,其余储存在肇庆府军器局中。

    这些火炮,则成为明朝所获得的第一批红夷大炮。除留下十几门护翼京师外,其中十一门被运往辽东。

    而运往辽东的这十一门火炮,在历史上被布置于宁远,并在宁远之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别人对邓士亮捞取红夷炮不屑一顾,朱由校岂能无动于衷?

    别的不说,光这三十六门红夷炮,就值多少银子?又能为他加快海军建设,增强辽东战力作出多大贡献?

    而从捞炮的过程来看,邓士亮可不是读死书的呆子。官儿虽然不大,但却博学多才,足堪大用。

    现在,兵部孙承宗,吏部陶朗先,户部李起元,工部徐光启,朱由校已经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掌握了这几个关键部门,初步完成了组建自己班底的计划。

    要改革,就要有能按照自己的意旨运转起来的官僚班子。一个人成不了事,就算是皇帝也不成。

    当然,这还只是第一步,却已经可以让朱由校开始启动改革大计,尽管只是小步的。

    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多数会有两个主要的内因,那就是失去民心和政治腐败。

    大明的问题很多,但如果解决了这主要的两个,辽东建奴不过是疥癣之疾,根本无法撼动庞大帝国。

    政治腐败已经从抑制党争、惩治贪腐开始着手,失去民心也要开始进行了。

    在朱由校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样样稀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样样稀松并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