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远在晋阳,大臣们没有圣旨也不敢擅自出京,谁都无法当面劝谏,所以这反对弹劾的奏章也就石沉大海,毫无消息。

    太傅杨彪实在无法接受,改制可以,但也不能这么改。这算什么?这也叫治国之策?

    我看这是卖国之策。他连续上奏长公主,长公主置之不理,杨彪愤而请辞。

    他不干了。这次长公主马上回书了,好言安慰了一番,然后同意了。宗室刘和出任太傅一职。

    光禄勋卿袁耀也不干了。当年袁术在北军做长水校尉的时候,刘冥是长水营的军司马,是袁术的部下。

    袁术在信都城差点被大将军杀了,而原因就是因为刘冥的背叛。和一个背信弃义之徒同殿为臣,而且还是一个匈奴人,他觉得非常羞耻。

    他上表请辞,要到州郡去任职,主动要求外放,京城待不下去了。朝廷给了袁耀一个惊喜,拜袁耀为平南将军,督领豫州兵事。

    朝廷为何做出这种任命,长安有很多猜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现在袁耀到豫州更好,而钟繇有些待不下去了。

    刘表中了钟繇的反间计,杀了袁熙,后来明白了,在襄阳痛骂钟繇,荆襄、江淮两地人所皆知。

    袁阀的势力遍及荆、豫两州,门生故吏们一边骂刘表,一边骂钟繇。袁绍都死了,为什么还不能放过他两个儿子?

    即使要杀,也要堂堂正正地杀,何苦用这种卑鄙手段?豫州很多袁阀的门生弟子一气之下,卷铺盖走人,不跟钟繇混了。

    袁耀本是文武兼备之才,又是朝廷正式认可的袁阀家主,他现在到豫州坐镇,当然很快能收拢人心,全力对付荆州刘表。

    至于为什么让钟繇督领青兖两州兵事,估计还是考虑到荡寇将军雷重的那七万大军。

    和吕布比起来,钟繇指挥雷重,岳父指挥女婿,当然更加得心应手了。

    刘冥到了朝廷,度辽将军谁干?谁统率度辽铁骑?河南尹徐晃出任度辽将军。

    袁耀走了,新任光禄勋是谁?张郃,镇护大将军、青州刺史张郃.青州刺史是谁?

    少府卿许靖。许靖给外放了。少府卿又是谁?原京兆尹余鹏,李玮的同窗。

    京兆尹又是谁?原大司农丞朱穆,李玮的大舅子。新任河南尹是谁?原尚书左仆射司马朗。

    新任尚书左仆射是谁?丁立,李玮的同窗。执金吾玉石将军一直统兵在外作战,执金吾一职过去由颜良代领,现在改由陈好代领。

    朱穆的弟弟朱魭出任治书御史。长安人恍然大悟,丞相李玮借着这个机会,把同窗刘冥、余鹏、陈好、丁立,把至亲朱穆、朱魭全部拉上位了,权势更大了。

    当然了,长公主也有收获,宗室大臣刘和总算又回来了,而且隶尚书事参予决策。

    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也可以接受,毕竟杨凤做了车骑将军,颜良和张郃也上位了,而吕布和赵云都是功勋显赫的战将,无人可以憾动他们的地位。

    李玮打着实施新制的旗号,明目张胆地任人唯亲,而长公主和大司马竟然置若罔闻,此事立即刺痛了朝中大臣,于是朝堂上出现了一股辞职热潮。

    出乎意外,丞相李玮毫不在意,一概批准。只要你愿意走,打个招呼就行。

    四月上,朝廷诏告天下,按照新制,以试经选拔人才,三年一次。但大汉中兴之期,急需贤能之士,故第一次选拔直接征召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本草》及以《五经语》、《孝经》、《尔雅》等各类人才齐聚京师,试经(考试)入仕。

    一时间,朝野震动,各地儒生贤良蜂拥而至,长安太学竟然人满为患。

    试经选拔在本朝一直是辅助选拔制度,主要是考儒家经文,考试方法有射策和对策两种。

    射策就是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主要用于太学内部的考试,目的是督促诸生认真读经,明了经义。

    对策则是根据皇帝或学官提出的重大国政、理论等问题,撰文以对,主要用于朝廷举荐的士人,皇帝和学官考验合格后,就可以授官了。

    选拔新制规定,试经考试分三种,分别是行策、试经和律论。这三种考试方法按照难易程度分甲乙丙三科。

    每科有规定的职官名额。本朝最初的射策考试根据难易程度,分甲乙两科。

    王莽时,将两科改为三科,并增加了各科的取官人数。这种考试在王莽篡国之前是一年一试,光武皇帝中兴后恢复甲乙两科,两年一试。

    不过随着太学规模扩大,儒生增多,考试制度随即开始改动,渐渐也就流于形式,以察举荐士为主了。

    五月上,试经考试开始。丞相李玮等公卿大臣,许劭、王剪、杨彪等大儒名士齐聚太学,论卷取士。

    五月中,第一次考试选拔结束。因为贤能之士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取官人数,朝廷急奏长公主,请求增加名额。

    长公主回旨,不限定人数,有多少取多少,一个不要漏掉。朝廷取贤良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汉帝国风云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猛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猛子并收藏大汉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