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似乎对侯君集此人颇不放心?”武顺和贺兰越石走后,武媚娘和李恪还在厅中,武媚娘便开口对李恪问道。
李恪点了点头回道:“不错,侯君集此人桀骜狂妄,又与本王不和,本王担心他会挟机报复。”
武媚娘不解道:“侯君集也是行伍中人,以三郎今时今日在军中的声望,他也敢乱来吗?”
李恪道:“他是昔年玄武门的元谋功成,玄武门之事从头到尾他都出力甚多,故而极得父皇信重,这天底下除了父皇,他连药师公都不看在眼中,何况本王,在他侯君集眼中,本王不过一个竖子而已。”
武媚娘担忧道:“那兄长此行岂不是难了?”
李恪回道:“侯君集虽与本王不和,但本王毕竟是亲王,在他之上,他明面上是绝不敢乱来的,只盼着兄长能谨慎些才好。”
武媚娘道:“西征之事不在三郎辖下,三郎确也不便查手。”
只要贺兰越石不出长安,那李恪便还能护得住他,可他随大军去了西域,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高昌国距长安四千里之遥,李恪也是鞭长莫及。
贺兰越石和武顺才走,李恪和武媚娘还在说着西征之事,而就在片刻之后,便突有王府的门人前来通禀:门外一人自称刘仁轨,持楚王手令在门外求见。
李恪听得刘仁轨在门外求见,脸上顿时露出了笑意,他等了这些日子,刘仁轨总算是到了,李恪一面命人将刘仁轨引去书房,一面自己往书房走去。
为官者的书房多堆积机要之物,也是极为敏感的所在,寻常人肯定是不能擅入的,李恪专程命人将刘仁轨带进书房说话,自然是要用作心腹了。
刘仁轨,出自中原门阀尉氏刘氏,刘氏虽是中原豪族,亦在世家名门之列,但刘仁轨却是刘氏旁支庶子,虽然挂着个世家子弟的空白名头,却不比农户子弟好上多少,家境贫寒,亦属寒门。
刘仁轨生于前隋仁寿元年,少年恭谨好学,农耕之余也不缀学事,束发之年便以文名闻于乡野,但他虽有才名,可他的仕途却一直不顺,现已年近不惑,还是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咸阳县丞。
大唐开国之初,政治清明,李世民更是求贤若渴,凡有才干之士多能有所任用,但刘仁轨偏却特殊,刘仁轨仕途坎坷,也不尽是刘仁轨自己的缘故。
刘仁轨入仕,起自管国公任瑰的提拔,武德年初,时任河南道安抚大使的任瑰赏识刘仁轨之才,行赤牒举荐其为息州参军,刘仁轨始步入仕途。
任瑰投效李渊甚早,也是大唐的开国功勋,刘仁轨极得任瑰赏识,本该也是贵人相助,年少有为,仕途顺畅的,但偏偏任瑰和隐太子李建成交好,满朝皆知,玄武门之后任瑰便遭清算,调离中枢,刘仁轨作为任瑰门下,自然也是如此。
其实对于李建成旧部,李世民自己的态度倒是颇为大度宽和的,诸如名盛者魏征、王珪之辈都被委以重任,偏偏就是刘仁轨这样的小角色既不入李世民之眼,地方官员也不敢轻用,这才蹉跎十余载,无甚进益。
若是没有李恪的恩遇,刘仁轨的官运在贞观一朝顶天了也就是一个给事中,封公拜相那都是高宗朝的事情了,刘仁轨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故而当他得知李恪欲调用他时他也是万分激奋和不解。
楚王李恪之名,刘仁轨如雷贯耳,凡李恪所用之人,从起初的岑文本、王玄策,再到后来的马周、席君买,无一不是声名大噪,刘仁轨对此次机会自然很是珍惜和慎重。
“门下刘仁轨,拜见大都督。”刘仁轨跟着门人小心翼翼地进了书房,对李恪拜道。
刘仁轨来见李恪之前也是下过功夫的,凡军中官吏,李恪从来不喜人唤他殿下,而要唤他大都督,刘仁轨转任的并州大都督府司马正是军中文官,自然也需唤李恪一声大都督才是。
“正则(刘仁轨表字)可是叫本王好等啊,本王年前招你,你开春才到,来得可是迟了。”李恪没有架子,和刘仁轨所设想的也不同,上来便对刘仁轨玩笑道。
刘仁轨回道:“门下虽受大都督之命,但咸阳之事亦不可废,门下也是厘清旧事后才来府上拜见,还望大都督勿怪。”
李恪摆了摆手道:“无妨,正则做事有始有终,这是好事。”
刘仁轨道:“谢大都督体谅。”
李恪指着自己身前的座位,对刘仁轨道:“正则一路辛苦,先坐吧。”
“诺。”刘仁轨得令,依言在李恪身前坐下。
待刘仁轨坐定后,李恪这才接着问道:“正则可知本王为何要招你来府?”
刘仁轨回道:“门下不知,还请大都督明示。”
李恪道:“本王官任并州大都督,本该往河东任职,但母后新故,父皇精力不足,朝中内外许多事情父皇还需本王相助,故而下特旨命本王留京。本王在京固然可以顾及京中诸事,但河东那边的军务便难免处置不周了,所以本王要你来。”
刘仁轨听着李恪的话,不解地问道:“大都督以亲王之尊兼领并州大都督,奉旨都督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恪点了点头回道:“不错,侯君集此人桀骜狂妄,又与本王不和,本王担心他会挟机报复。”
武媚娘不解道:“侯君集也是行伍中人,以三郎今时今日在军中的声望,他也敢乱来吗?”
李恪道:“他是昔年玄武门的元谋功成,玄武门之事从头到尾他都出力甚多,故而极得父皇信重,这天底下除了父皇,他连药师公都不看在眼中,何况本王,在他侯君集眼中,本王不过一个竖子而已。”
武媚娘担忧道:“那兄长此行岂不是难了?”
李恪回道:“侯君集虽与本王不和,但本王毕竟是亲王,在他之上,他明面上是绝不敢乱来的,只盼着兄长能谨慎些才好。”
武媚娘道:“西征之事不在三郎辖下,三郎确也不便查手。”
只要贺兰越石不出长安,那李恪便还能护得住他,可他随大军去了西域,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高昌国距长安四千里之遥,李恪也是鞭长莫及。
贺兰越石和武顺才走,李恪和武媚娘还在说着西征之事,而就在片刻之后,便突有王府的门人前来通禀:门外一人自称刘仁轨,持楚王手令在门外求见。
李恪听得刘仁轨在门外求见,脸上顿时露出了笑意,他等了这些日子,刘仁轨总算是到了,李恪一面命人将刘仁轨引去书房,一面自己往书房走去。
为官者的书房多堆积机要之物,也是极为敏感的所在,寻常人肯定是不能擅入的,李恪专程命人将刘仁轨带进书房说话,自然是要用作心腹了。
刘仁轨,出自中原门阀尉氏刘氏,刘氏虽是中原豪族,亦在世家名门之列,但刘仁轨却是刘氏旁支庶子,虽然挂着个世家子弟的空白名头,却不比农户子弟好上多少,家境贫寒,亦属寒门。
刘仁轨生于前隋仁寿元年,少年恭谨好学,农耕之余也不缀学事,束发之年便以文名闻于乡野,但他虽有才名,可他的仕途却一直不顺,现已年近不惑,还是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咸阳县丞。
大唐开国之初,政治清明,李世民更是求贤若渴,凡有才干之士多能有所任用,但刘仁轨偏却特殊,刘仁轨仕途坎坷,也不尽是刘仁轨自己的缘故。
刘仁轨入仕,起自管国公任瑰的提拔,武德年初,时任河南道安抚大使的任瑰赏识刘仁轨之才,行赤牒举荐其为息州参军,刘仁轨始步入仕途。
任瑰投效李渊甚早,也是大唐的开国功勋,刘仁轨极得任瑰赏识,本该也是贵人相助,年少有为,仕途顺畅的,但偏偏任瑰和隐太子李建成交好,满朝皆知,玄武门之后任瑰便遭清算,调离中枢,刘仁轨作为任瑰门下,自然也是如此。
其实对于李建成旧部,李世民自己的态度倒是颇为大度宽和的,诸如名盛者魏征、王珪之辈都被委以重任,偏偏就是刘仁轨这样的小角色既不入李世民之眼,地方官员也不敢轻用,这才蹉跎十余载,无甚进益。
若是没有李恪的恩遇,刘仁轨的官运在贞观一朝顶天了也就是一个给事中,封公拜相那都是高宗朝的事情了,刘仁轨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故而当他得知李恪欲调用他时他也是万分激奋和不解。
楚王李恪之名,刘仁轨如雷贯耳,凡李恪所用之人,从起初的岑文本、王玄策,再到后来的马周、席君买,无一不是声名大噪,刘仁轨对此次机会自然很是珍惜和慎重。
“门下刘仁轨,拜见大都督。”刘仁轨跟着门人小心翼翼地进了书房,对李恪拜道。
刘仁轨来见李恪之前也是下过功夫的,凡军中官吏,李恪从来不喜人唤他殿下,而要唤他大都督,刘仁轨转任的并州大都督府司马正是军中文官,自然也需唤李恪一声大都督才是。
“正则(刘仁轨表字)可是叫本王好等啊,本王年前招你,你开春才到,来得可是迟了。”李恪没有架子,和刘仁轨所设想的也不同,上来便对刘仁轨玩笑道。
刘仁轨回道:“门下虽受大都督之命,但咸阳之事亦不可废,门下也是厘清旧事后才来府上拜见,还望大都督勿怪。”
李恪摆了摆手道:“无妨,正则做事有始有终,这是好事。”
刘仁轨道:“谢大都督体谅。”
李恪指着自己身前的座位,对刘仁轨道:“正则一路辛苦,先坐吧。”
“诺。”刘仁轨得令,依言在李恪身前坐下。
待刘仁轨坐定后,李恪这才接着问道:“正则可知本王为何要招你来府?”
刘仁轨回道:“门下不知,还请大都督明示。”
李恪道:“本王官任并州大都督,本该往河东任职,但母后新故,父皇精力不足,朝中内外许多事情父皇还需本王相助,故而下特旨命本王留京。本王在京固然可以顾及京中诸事,但河东那边的军务便难免处置不周了,所以本王要你来。”
刘仁轨听着李恪的话,不解地问道:“大都督以亲王之尊兼领并州大都督,奉旨都督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