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号吗?”

    “页面还没加载开, 等下,哎,不要用手戳!”

    何棠江坐在小卖部后院里乘凉, 看着一旁查林被一群当地小孩包围, 借着老王友情提供的无线信号,勉勉强强连上了网络。这个村子里唯一的通讯基站,还是一年前中国移动过来安装的,因为没有人负责检修,信号时有时无,但总算是让断网快三天的两人重新获得了与外界联络的渠道。

    在一片低矮的泥墙平房里,查林捧着最时新的ipad,给周围从来没见过高科技玩具的小孩们瞧个新鲜。一群小脑袋挤在他身后, 通过黑色的屏幕瞧见了自己脏兮兮的笑脸, 也傻兮兮地吃着手指笑了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就比较调皮, 总想趁着查林不注意去摸一摸这神奇的玩意,再大一些的孩子们已经去了学校, 包括多吉的妹妹。

    多吉两兄弟虽然也对ipad充满了好奇, 但两人却不敢像那些年幼的孩子那样凑上前去围观, 也许在他们为生活而劳碌的心里,早已经竖起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何棠江趁着由信号,用手机向家里报了个平安,收回手机时, 就看见多吉看着查林和那群小孩羡慕的眼神。老王去给他们补办徒步许可证手续了, 他和查林会在这里多留半天, 趁这个时间,何棠江想要多了解一下村子里的人们。

    所以他主动和多吉搭了话。

    “你妹妹在附近的学校读书吗?”

    多吉可以说一点简单的英文。虽然这个国家大部分居民还是使用的乌尔都语,但是和外国游客打交道的地方,不少人都掌握了一口流利英语,英语也是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

    多吉点了点头,黑白分明的眼珠看了过来,似乎很高兴何棠江主动和自己搭话。

    “妹妹在附近的学校上学,她很聪明!”多吉夸赞道,“学校很好!一个美国人给我们造的学校!”

    何棠江眼前一亮,追问:“是摩顿森吗?”

    “摩顿森?”多吉困惑地重复着这个名字,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只说:“是一个美国人,一个美国人给我们建立的学校,还允许女孩去上学!”

    何棠江知道,这个学校赞助者十有八九便是写作《三杯茶》一书的美国登山家摩顿森了。在登山圈,《三杯茶》和摩顿森都是一段传奇。这位上个世纪出生于美国的登山爱好者,在一次攀登K2时失败差点送命,幸运地被巴基斯坦当地村民所救。一段神奇的缘分,就此展开。多年后,他将自己的亲生经历写成《三杯茶》这本书,让世界知道了这份奇缘。

    攀登K2遇险的美国登山家,在巴基斯坦当地人的救助下幸存,在认识到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处境后,下定决心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他拼尽一切,为他们在这所贫瘠的土地上建造起了一座座学校。因为知识,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径。

    何棠江没有读过《三杯茶》这本书,但是他十分敬佩的国内登山家严冬冬,就是此书中文版的翻译者。2012年严冬冬遭遇登山事故意外去世后,有一部分追悼严冬冬的登山爱好者一一整理了他的翻译作品,在大部分登山外文著作外,最醒目的就是这本《三杯茶》。

    何棠江因为想要了解登山而认识了严冬冬,又因为认识了严冬冬而了解《三杯茶》,因为《三杯茶》这本书触及了山峰所处的这些国家的真实故事。他在这个圈子里越落越深,每一秒,都发现自己更加沉沦。

    此时,听到多吉谈起附近就有《三杯茶》的作者资助的公益学校,何棠江恨不得立刻就让多吉带自己去瞻仰圣地。

    还没等他试探着说出请求,那边被一群小孩包围的查林就大呼小叫起来。

    “联上了,联上了!”

    查林一边用胳膊护住屏幕,一边叽叽咕咕,

    “别动别动,让我先查一下最近的天气预报!”

    就在这时,老王从外面推门进来。

    “小伙子们,徒步许可证补好了,准备出发!”

    这意味着,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将是为期7天的徒步行走。从这里开始,没有车辆,没有住宿点,徒步100公里,攀登2000米海拔,风吹露宿,与冰雪伴眠,只为抵达最后的山川——乔戈里峰的大本营。

    “准备好了吗?”

    老王看着他们,又问了一遍。

    何棠江站起身,走到老王面前。

    “准备好了。”

    老王是有向导证的,本人也在巴基斯坦本地注册了登山公司。所以,临时变更行程的何棠江与查林,放弃了原本的徒步团队,选择了由同胞开办的登山公司组建的临时团队。

    向导,老王,四十岁。十年登山及徒步经验,十年小卖部经验,十多年二道贩子经验。在巴基斯坦,他把能做到的职业都经历了一遍,最近还有开旅店的打算。

    多吉,十五岁,两年背夫经验。

    多吉弟弟,十四岁,一年背夫经验。

    还有另外两个巴尔蒂人背夫,临时加入了老王的团队。所以他们此行一共有五位辅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死亡在海拔8000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YY的劣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YY的劣迹并收藏死亡在海拔8000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