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秋天, 陈一天上大二, 于乔升入小学六年级,六年二班,班主任依旧是薛老师。

    暑假里, 陈一天也没闲着。

    他除了带于乔定期把脉、开药,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

    经研究生学长引荐, 林小诗和陈一天都进入那个课题组, 积极筹备秋季的“挑战杯”比赛。

    项目负责人是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 神龙见首不见尾,布置完工作就走, 主要负责外联。

    那个号称与一汽大众有业务往来的就是他。

    这人五十多岁, 肚腩微凸,但是喜欢穿防风衣和户外鞋,面对男生不苟言笑, 面对女生偶尔会逗趣,有点冷幽默。

    林小诗进组就受到热捧。一来是学长介绍的, 学长在组里负责工作任务的上传下达, 有一定的江湖地位。

    二来,骨感的身板儿,配上及腰的长发, 额头光洁, 眉眼清秀, 被人一逗, 大眼睛一眨, 活活扇得你小心脏少跳两下。

    所以,有林小诗在的场合,罗教授也会不自觉地抖几个段子。

    陈一天没那个天资。他的专利被纳入报告,他的人被当成垫被的。

    暑假里,原来做基础数据的本科生不在,陈一天无怨无悔地顶了上来。

    他什么活都干:打字、复印、做PPT……外协做实验,有个殷钢材质的防撞试验件,他独自把东西搬上小面包车,到机加厂钻孔,再坐着小面包跟着件一起回来。

    虽然项目启动了一段时间,可是比赛时间越是临近,工作量越是翻倍,而且一个比一个紧急。

    这个暑假,因为这个项目,他比上学还忙,有几次,等数据等到午夜,他干脆在行军床上窝一宿。

    第二天醒来,冷水洗把脸,继续干。

    罗教授会给每个人发一点津贴,不知道是学校的统一安排还是学校给了项目负责人授权,暑假里,陈一天多拿了600块。

    在上大学之前,陈一天从没为钱发愁过,但是现在,600块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他的奖学金全用来给于乔买药了,陈奶奶没有收入,虽说子女条件好,都会补贴一些,日常吃喝绰绰有余,可于乔住院也花去不少。

    王大夫那边,因为和于乔的“医患关系”超级匹配,他早就不指着赚于乔和陈一天的钱,早先一副药300元,一个月要1200元。

    现在只收200元,只是个药品成本和加工费,极大地缩减了陈一天的支出。

    和之前遇到的大夫一样,王大夫也流露了同样的担忧:女孩子要来月经,成年之后病情朝哪个方向发展,谁也说不好。

    陈一天把之前大夫的治疗步骤说了——摘除脾,有一定的治愈率,或者换骨髓。

    王大夫不置可否。

    ※※※※※※※

    于乔小学毕业时,陈一天正在搬砖吃土。

    “挑战杯”中,他把榫铆与胶粘、钻铆相提并论,传统的木结构连接方式成功应用到了汽车制造领域。

    这个概念可谓“从旧帐中翻出了新意”,但打眼看去,实用性堪忧。

    可陈一天不打无准备之仗,他高中闷在屋子里研究的,正是这个。

    所以东工大的“挑战杯”冠军非他们组莫属。

    接下来的省赛,他们也胜出了。

    全国决赛在重庆举办,一方面如研究生学长所言,他们的项目负责人的确有人脉;另一方面,组内成员各有分工,林小诗的课题阐述有如沙丘后的一缕清泉,果然获得了老专家们的满堂彩;还有一点,2000年的汽车行业真是如日中天,课题与热门产业结合,关注度居高不下;最后一点,陈一天先用概念抓住了评审组,再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应用实例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都占了,不拿奖对得起谁呢?”这是庆功宴上,教授眯着眼,腆着肚说的话。

    陈一天拿到的奖金,足够支付于乔好一阵子的中药费,等这笔奖金快花完的时候,有一家公司找到了陈一天。

    说起来,海鹰机械是家小公司,老板与教授素有往来,听说“挑战杯”的组里有个陈一天,就问教授能不能让他来公司兼职。

    陈一天欣然应允。

    先是接了几个边角小活,跟着公司里的设计师傅干,画些细节图。

    几个小活交上去,设计师傅用着简直太顺手,跟海鹰机械的老板提起这个大学生,也毫不掩饰溢美之辞。

    在设计师傅和老板的要求下,陈一天课余就去了海鹰机械兼职打工。

    于乔小学毕业那一年,陈一天的大二也结束了。

    那段时间,他经常在海鹰机械加班加点,没给自己留有休闲时间。

    但是他答应于乔,要去看他们的毕业汇演,顺便接奶奶和于乔回家。

    学校借用了皇姑区文化宫的小礼堂,整个六年级八个班的师生和校领导参加了文艺汇演。

    陈一天进入礼堂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宇宙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吓我一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吓我一跳并收藏宇宙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