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别院分为不同等次, 有皇帝专属的别院,院落层次分明,十步一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亭台楼阁, 多不胜数。也有虽说是皇家别院, 可其内里是个尼姑庵,由庵主把持, 正殿供着观音菩萨,后山上是荒无人迹的竹林,雾障弥漫, 野兽行迹深,一不小心就能让人有去无回,这样的地界, 是用来容纳先帝无子嗣嫔妃和犯了过错的妃嫔们。

    作为皇家的金枝玉叶, 流着龙血的公主们, 自不可能住进那样戒规森严的庵里, 但千金公主和弋阳公主住的别院,也与之差不了多少。

    正殿供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侧殿供着送子观音,偏殿供着地藏菩萨, 后头的小矮山是一小片竹林与果园菜园子混合而成, 别院里头的住持慈仁法师也是出自名门, 自幼绝了荤食,只是家中父母不忍其出家,为其订了亲事,未婚夫却好似被相克一般,订婚后要么卧病不起,要么出外游学常常遇难,断了胳膊或者断了腿回来。

    京城人中渐渐传出慈仁法师凶女之言,其父母因而绝了念头,在慈仁法师再次请求出家时,其父进宫求了先帝,令其侍奉皇家别院菩萨,成了当时别院住持之关门弟子。

    慈仁法师聪慧过人,在佛道之上颇有顿悟,不过短短十多年,禅学之修行大有长进,连其师傅都自叹不如,西行游学后,回庵中,带回了数量颇多的藏传佛经和天竺经文,开始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和传播佛学之事,因而离庵百米远处,还建立的佛学堂,专供庵内之人修行佛学。

    但皇帝继位后,对佛学打压,以至于在先帝之时还颇有名望的慈仁法师将心思都用在了编撰佛学著作之上,也不像静心庵那样,以姻缘签为敛财之机。更多是对自身的修行。因是皇家送供养的庵,即使是没有人化缘,也并无大碍。

    山后除了菜园子,蔬果之外,还有百亩稻田,已然足够自给自足,加之皇帝虽热忱于道教,但并未将庵弃之不顾。

    因而,当慈仁法师收到了宫内传来的旨意,说是让千金公主与弋阳公主到庵中为国运、国祚和国之继承人祈福之时 ,慈仁法师眼睛都不眨一下,接了。

    倒是她的师姐和师妹都替慈仁法师担忧,毕竟这宫中金贵的人到她们这,扰乱了她们清净不说,只怕一些修行未曾坚定心念的小徒弟们要搞出乱子了。

    慈仁法师淡笑无言,只转头让小尼姑把圣旨放到专用的厢房供起来,命人去打扫了厢房,进了房内,却给父母书写了一封家信,打探京中之事。

    本不想涉足红尘的她万万没有想到,竟然被迫卷入。

    慈仁法师乃庾家人,其父为庾承继,其母是桓氏为谯郡人,与其父是门当户对的书香门第。家中家学渊源深厚,不管是父亲家族还是母亲家族中人,少有信奉佛法,可恰恰她却从小就痴迷于此。

    庾承继官至一品,到了其骸骨年岁,再三上奏,皇帝这才准了。家中亲兄妹都是一母所出。

    兄长与桓家表姐结亲,两人恩爱,如今在江南外放,一省之高官,不曾谋求于回京,姐妹们都嫁入高门,只偶尔过来看望一番,但慈仁法师与之交谈不深。

    庾承继与桓氏并未与长子到江南,而是隐居在了京郊小农庄中,前几年是在沛县度过的。庾承继门徒众多,亲传弟子却不多,但其中一有名之人齐子辙,慈仁法师也知晓。毕竟当年她虽遁入空门,但年轻时候,也曾抱过还在襁褓中的他。

    当年故人得此子较为晚,因而她已然十岁有余。之后不管是父亲有意为之,还是因缘际会,他拜入了庾家门下。

    父亲若通过齐子辙打探消息,她自是有法子应对,只是听闻家中妹妹来说过,这弋阳公主,不是什么善茬,好在宫中的皇帝,对她并无什么宠爱。

    当年父亲匆匆忙忙为她定下亲事,其中一个缘由就因着她的岁数正好与当今选妃之年界重合,父亲和母亲不忍其进宫,这才如此做。

    只是她自幼就与佛有缘,最终求仁得仁。

    京郊大兴州下的的小山坳礼贤村弯弯曲曲的小山路上,一农夫戴着斗笠,肩膀看着收拾稻田的锄头,身形略微显瘦,面色较为黝黑,双眼炯炯有神,脚上踩着茅草编织而成的草鞋,一步一步,沉着稳重地往村口的小竹屋去。

    路过的老农佝偻着背,见来人,恭敬打招呼:“庾先生,您怎么能到田里去?”

    已然六十有余的庾先生笑声洪亮,摆手道:“怎么能总是劳烦老丈人们和学生们?我年纪也不大嘛。”

    老农脸上皱纹如刀刻过,农村里最为敬重的就是读书人,听说庾先生还是当过大官的人,只是不想当了,这才归隐于此,并在竹屋后头建了一私塾,早上教村子里的孩子们读书认字,下午教他们礼乐,每五日一休,让孩子们回家帮忙做农活,到了农忙时候,也布置了课业,暂且歇息。农家都是穷苦人家,他也不多收什么钱粮,不定用银钱,半吊钱就可以,若是无,用其他物件代替都行。

    实在没有钱,资质不错,他也能免了。那些许只是想认些字,他也不收钱。因而连村长都时常暗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权臣之宠(重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阿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阿拙并收藏权臣之宠(重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