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京城,大雪。

    南城外三十里官道上站着一群人,当前为首一人身着锦黄色常服,头戴乌纱翼善冠,赫然便是大明帝国崇祯皇帝。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绫罗伞盖压根就遮挡不住四处飘洒的雪花,两个力士奋力的稳定着伞盖握把,以期许保持住皇家的威仪。

    崇祯挥手示意撤下了精疲力尽的力士,他不知已经在此站了多久,翼善冠顶部依然落了不少雪花。

    “启奏皇上,风雪甚大,迎接安国伯凯旋由臣等便可,皇上应该保重龙体,回宫静候才是!”

    内阁首辅郑三俊与其他几位阁老商议后,上前一步跪倒在地,出言相劝。

    自入夏安国伯刘鸿渐离京赶赴辽东后,一开始每隔七八天,往来的锦衣卫信使总能及时的传递前线的军情。

    可是自从刘鸿渐上了最后一封奏疏,请示要亲自去一趟山西解决辽东军粮问题后,消息便暂时中断了。

    崇祯心急如焚的等了一个月,终于在前些日子得到毕自恭通过锦衣卫传来的一封奏疏,奏疏中刘鸿渐说明了山西那边的情况。

    紧急调宣府兵、辽东兵赶赴山西,这是要对大顺下手啊!

    崇祯还记得当朝臣知道这个消息时,是如何的惶恐,年初大顺兵临京城的阴影还蒙在百官的心头。

    不少大臣认为对付大顺,应当以教化、招抚为重,他们认为大明目前的状况,不适宜在无战事之时,多生事端,借机请求皇上免去刘鸿渐蓟辽督师的职位。

    就连刘鸿渐的伯乐,刑部尚书孟兆祥也是对此事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安国伯固然一心为大明,但还是太年轻,行事太草率了。

    唯独兵部尚书李邦华执拗的支持着刘鸿渐,他太了解这个小子了,这小子什么都爱吃,就是不爱吃亏。

    崇祯最后果然力排众议通过了刘鸿渐的请示。

    在之后的消息就让朝中沸腾了,先是传来安国伯率万岁山千户所两千余士兵击溃大顺袁宗第军,接着连克潼关、太原府、大同府,乃至山西全境。

    再后十日,竟然连陕西也重归了大明,荼毒大明数十年的闯军终于溃灭,崇祯皇帝得知消息下了朝后便直奔太庙向祖宗报喜。

    现在,这个在大明四处漏风、摇摇欲坠之时,屡次力挽狂澜的年轻人,这个曾经不顾自身沾染鼠疫而治好了太子,保住了大明国本的年轻人,他的爱将、安国伯得胜回京。

    他怎能安坐于暖阁之中,他心中激荡,即使在这风雪纷飞的隆冬,他的身心依然蓬勃着暖意。

    “郑爱卿已是古稀之年,方能如此,朕如今才三十有余,如若连这点风雪都担不得,如何担下这万里河山。

    况且近半年来,安国伯为大明所做之功勋,无论是驱除鞑虏,还是收复旧土,皆当得朕为此等候!

    诸位爱卿不必多言,若嫌天寒耐不住可先行回京,朕不怪罪,郑爱卿平身退下!”

    崇祯呼哧着白气,冷冷的说道。

    只一番话,不少大臣心里都酸溜溜的,想必现在若还有敢忤逆皇上说安国伯不是的,必然会被拉下去吃板子!

    皇上自上次西山大营阅兵后,就仿若变了个人似的,行事变得比之前更果决,以前朝廷出什么大事,往往是一群人要讨论个好几日。

    现在倒好,崇祯只是问一问几个大佬的意见,然后就自己斟酌一下下了命令,再不管百官的的磨磨唧唧,这让他们很不习惯。

    军队是刀,锦衣卫是眼,崇祯牢牢的记着刘鸿渐离京时说的一番话,是啊,有军队在手,那些文官集团算什么,不听话?杀了便是!

    集体辞职?安国伯说了,这大明从来不缺想当官的读书人,估摸着底下的人,正期待着上面的人被扒拉下来!

    皇上这般说话这不是扎心吗?他又没说安国伯坏话,便遭遇这无妄之灾,郑三俊起身拍了拍膝盖上沾染的雪花心有戚戚然。

    郑三俊乃是吏部尚书,掌管着大明百官的升降考核,自诩阅人无数,可安国伯此人心性如何他一直不曾看明白。

    如今皇上如此这般恩宠安国伯,此人若是一心为我大明还好,若不是呢?

    唉,或许真的是老了,竟然有种心力交瘁的感觉,郑三俊默默的退回文官队首。

    “报!启奏皇上,安国伯军已据此不到五里!”一个锦衣卫百户亲自来传令。

    “再探!”

    由于‘辎重’太多,万岁山千户所自太原府启程,一直走了十几日才到得京畿,早在五日前到得保定府时,刘鸿渐便派了哨骑给京中送了消息。

    刘鸿渐鲜衣怒马当头而行,身后金银甲骑兵紧随其后。

    回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越是离得家近,刘鸿渐越感觉焦躁不安,他拍马上了一个高坡,向着京城方向望了望。

    举目之下,不远处赫然出现一排排鲜衣怒马的侍卫,难道皇上也来了?

    两个时辰前,哨骑便上报说已经与朝廷那边的哨骑接了头,说是朝廷会派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扛着AK闯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行者寒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行者寒寒并收藏扛着AK闯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