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销的话……”



    霍从军狠狠的瞄了吕斌一眼,道:“到时候单子一打,不说病人家属怎么样,医保能过吗?你以为不算钱可以了?核验的人查的是你合不合规……哎,凌然要用试用品,偶尔用一点行了嘛,哪里有一次性用那么多种的。还有,器械怎么办?凌然要是用习惯了怎么办?”



    吕斌也做了好几年的医生了,听来听去总算是听明白了,霍从军明显是更担心凌然想要用进口器械。



    同样一只显微镜下的镊子,进口的价格可能是国产价格的10倍,而像是这种东西,用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在硬物磕一磕可能坏掉了,其实依旧是个消耗品。



    以凌然做手术的频率,全部使用进口器械会是一笔不小的消耗,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引来其他医生的跟风。



    吕斌想了想,道:“凌医生应该还没有用惯手,没看他特别喜欢进口的还是国产的。”



    “最好不要,要不然我养不起了,对了,再有人说这个事,说凌医生是在搞科研对。”霍从军给了一个结论,算是盖棺定论了。



    吕斌愣了愣,说了声“好”。



    “这个病人再关注一下,用了这么好的材料,看看有没有什么效果。”霍从军随口说了一句,回了办公室。



    吕斌看着霍从军的背影,不由的撇撇嘴,心想:你怎么不给凌然说这些,还不是担心被讨厌了。



    想想也是,自己要是用了一点医药代表送来的试用品,被追着问,肯定也会很烦心的,问题在于——我没有用啊。



    吕斌这么一想,顿时觉得好不公平,明明用了材料的是凌然,做了决定的是凌然,被烦心询问的为什么是自己?



    然而,询问也询问完了,霍主任也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吕斌无从申诉,只能默默的回到病房。



    白墙蓝底的病房内,见余媛坐在了病床边。



    余媛戴着大大的黑边框眼镜,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一边询问病人袁伟问题,一边认真做着记录。



    吕斌看的莫名其妙,哪里有这样查房的,别说工作效率,一天能查几个房的话,是记录下病人的所有状态,也没有任何意义。断指再植的术后那么些事,病人的断指有什么变化,都不用医护人员,家属都能看得懂,无非是水肿、手指的颜色、饱满程度等等。



    余媛看到吕斌,正好收起了笔记本,笑笑道:“让给吕医生你了。”



    “我是来看看。你这是做什么?”吕斌问。



    “我想写篇较的论。”余媛并不遮掩。



    吕斌愣了一下,他刚刚听霍从军说了个“搞科研”的托词,没想到余媛真的准备写论了。



    “你写这样的论,也能发SCI?”吕斌见识过了余媛的论能力,知道她将一篇章发去了英期刊,还有一篇病例报告过审,所以才有此一问。



    余媛微微一笑:“不用发SCI,发一篇核心期刊好了。”



    “核心期刊……好了吗?”吕斌呵呵呵的笑了四声。他也是要写论评主治的人,需要发表的无非是一篇核心期刊罢了,何曾“好了”过。



    余媛微微颔首,并不解释,在不用踏脚凳的情况下,她的眼神弥漫的都是鄙视。



    吕斌嘴角抽搐两下,他熟悉这样的眼神,每当他经过医院后巷的卤肉店的时候,他都会流露出这样的眼神。



    “呼……”病床的袁伟打起了呼。



    何锦绣和女儿好的打量着医生们,听着他们的对话,倍感心安。



    断指再植做的怎么样,她们还不是很清楚,目前都包在厚厚的纱布里呢,但是,看着来来往往的医生和护士,总是能让她们觉得安宁一些。



    接下来几天,余媛变成了查房的主力军。



    吕斌和马砚麟乐得如此。



    查房的工作量是极大的,尤其是管床医生,每天起码都要花费两三个小时于此。谁要是主动关心某个病人的话,没有人会去争抢的。



    凌然的手术量依旧不高,陆陆续续开始离开的患者,是断肢再植早期入院的患者,那时候凌然的手术频率还不高,所以,如今每天能腾出来的病床数也有限。



    再者,加床像是债务,用的越多压力越大,总是要还的。



    于是,为袁伟做完手术的几天时间里,也是吕斌和马砚麟极轻松的时光了,他们平均每人每天两台手术都不到,恢复期病人的查房简单,病历也越来越好写,常常可以用外科四铜钱来覆盖:今日查房,患者症状同前,查体同前,诊断同前,治疗同前,续观……



    这种快乐,一直持续到了医院贴出新的公告:国工程院院士祝同益一行莅临我院参观访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医凌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志鸟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志鸟村并收藏大医凌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