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主意,岂不是胡来。



    大臣们对朱瞻基的放权也十分开心,以前的时候,不论大小事务,朱棣都喜欢插手,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来他这个皇帝的重要。



    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



    皇帝只要抓住钱袋子,枪杆子,人事任命这三样,其他的事务基本不需要事事操心。



    何况,明初的这帮大臣们,还是比较尽心尽责的。



    他放权,大臣们也开心。这就相当于每个人手里的权力都加重了。



    不过,明着放权,朱瞻基手里的锦衣卫和咨情司依旧严密地监督着整个官场系统,各部事务在这两个衙门都有备份,每十天也会做成简报的形式汇报到朱瞻基这里。



    一些事他可以放手,但是整个朝廷的大小事务,身为监国太孙,必须要有一个了解。



    而且,一些不符合他处理意见的,也能拿出来彰显一下他的存在,不要让那些大臣就认为他好蒙骗。



    不过整体说起来,他这个监国太孙还是当的比较轻松的。



    以至于,有时候下午还会觉得无聊,想着是不是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就这样挺好的。



    “殿下,请留步……”



    朱瞻基回头一看,是国子监祭酒,大学士胡俨。“胡爱卿还有事务?”



    胡俨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叠奏折说道“臣日日见殿下,自然不会跟那些外臣来争着见殿下。不过这秋闱的各地主考官已经挑选出来了,还想请殿下先过目,然后到朝堂上廷议。”



    秋闱是中秋节之后,桂花开放的季节开考,所以又叫桂榜。



    过两天就是六月初一了,有些地方远隔千里,这主考官也的确该选拔出来,让他们出发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接过了奏折说道“孤下午就看,明日给爱卿意见。”



    胡俨又躬身问道“据闻殿下要在明年春闱的考题里加上夷人时政,地理,可有此事?”



    朱瞻基也不掩饰,直接点了点头说道“孤正有此意。”



    “这八股文考核乃是太祖……”



    朱瞻基打断了他的话说道“爱卿就不要提历史,祖制了。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的大明连读书人都找不出几个,国子监设立二十年,里面的学生还没有考核就被委派各处任职。



    可是如今呢?今日的读书人十倍于当初,还能用同样的考题吗?何况我大明如今蒸蒸日上,日日有新变化,地域越来越大。



    那些只会读死书,写几篇文章,却不懂农事,不懂外交,不懂天下各地风情的腐儒要来何用?”



    胡俨被他说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红,朱瞻基很担心他有脑血管病,一个不好就脑出血了。



    所以他又转变了语气说道“天下时政,地理丛书孤已经让人刊印,发行天下。有半年多时间熟悉,到明年二月,那些依旧不看这些书的文人,就是自断前程……”



    胡俨被朱瞻基给了一个台阶,脸色才好了一些。但是他依旧不甘心,说道“可是这历朝历代,从来没有我华夏子民学习夷人学识之先例啊……”



    朱瞻基反问道“那君子六艺,现如今又有几个文人能全部精通?”



    胡俨彻底无语了,朱瞻基的这一问可谓是直接揭了老底。



    儒家从古至今其实就一直处于变化中,他们说的好听要固守传统,其实把老传统抛弃的比谁都快。



    要是按照周朝时期的当官标准,现如今的文官们,几乎没有几个合格的。



    周王朝的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然后才能当官。



    儒家把这一套也装进了自己的教育系统,但是如今呢?能掌握其中一半学术的大臣都不到。



    你自己都把传统丢了,现在还有脸说别人不守传统?



    朱瞻基的话当然要含蓄的多,但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他要是敢直接说出来,胡俨恐怕都敢直接撞死在他面前了。



    对这个大臣,朱瞻基没有太多好感,因为他不是干才。但是也没有多少恶感,因为胡俨的操守,人品都还是不错的。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他只能躬身再拜,叹道“老臣会将这个消息传遍天下……”



    (今日大封推,稍晚会加更一章。)

章节目录

我的大明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摇摇-欲坠并收藏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