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涉及的银两越来越多,最后提升了郭资为发展银行提督,从二品,仅仅只比尚书低了半格,比侍郎高了半格。

    而大明商业银行则是內监银作局直管,也是由银作局大太监常宝贵直接管理,主要负责商业借贷,资金流动。

    这两家银行只有经营权,但是钱袋子全部被捏在大明银行的手中,但是大明银行没有经营权,只有监督权。

    两家银行之间金银币的流通,都是通过大明银行的控制,调节,但是大明银行不参与经营。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央行与商业银行分工,朱瞻基原本以为这种模式已经很完善了,却忘记了现在是皇权社会。

    其他人都好说,当朱棣带头破坏规则的时候,再好的制度也就只是摆设。

    但是,朱棣偏偏认识不到这种错误。

    他知道规则的重要性,更知道制定规则的重要性,但是并不认为自己从银行里用钱就是错误的。

    在他看来,这世间的一切,他都可以予夺予取。

    幸亏朱瞻基当初立下了规矩,大明银行只有管钱,调配的权力,任何一笔金银的出入,都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来运作。

    而他提拔的总督陈瑄也很强硬,任何人都不能从大明银行得到一枚银币。

    所以,银行的根基并没有坏,坏的主要只是大明发展银行的账目和经营。

    大明商业银行,本来就是皇家的钱袋子,管理天下商业,所以朱棣从里面拿钱是天经地义,几年拿了两三百万,也主要是浮盈。

    偏偏朱棣觉得这是自己的钱,还不想挪用,主要是从发展银行拿银子。

    而且內监们一个比一个精明,都恨不得找到同僚的贪腐证据,将对方赶下台。

    所以大明商业银行的运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大明发展银行就不行了。

    这里的资金主要是户部投入,每年开工的工程,朝廷的运转,都要通过这家银行。

    朱棣一下子抽走了三百多万银币的资金,倒没有影响到其发展,但是禁不住伸手的人多。

    幸亏是大部分官员也都更信赖发展银行,愿意将自己的钱存进发展银行,所以才让这家银行依旧看起来很好。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家银行有了一个大窟窿。

    朱瞻基带回来了超过两千万财货,金银占了一大半,其他才是军马,矿产,特产。

    户部这边,郭资也大舒了一口气,认为发展银行有救了。

    救当然是要救的,但是怎么救,救到什么程度,朱瞻基还要好好捋捋。

    朱棣挪用的资金就算了,其他宗室,勋贵,大臣们借用银行的资金来为自己囤货,进行贸易,这笔账都要好好地算算。

    这些时日,郭资几乎每天都要来找朱瞻基一次,想要从银作局那边提取一些金银币。

    他张口就要五百万,被朱瞻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只给了他一百五十万,先让他应急。

    实际上,五百万银币也填补不了发展银行的窟窿,因为朱棣就挪用了近五百万,而其他人挪用的更多,没有一千三百万银币,根本填不满这个窟窿。

    朱瞻基是有钱,这次出海换回来了超过两千万,但是成本不到五百万,即使算上开支,获利也在三倍以上。

    但是这样帮所有人来擦屁股不是他的性格,更不能培养出来一堆蛀虫,如果人人都把银行当做自己的钱袋子,那就离倒闭不远了。

    他在等,只有等朱棣出征了,他才好动手。

    解决问题可以等,查账却不能马虎。

    这些时日,处理公务之外,他就一直在组织咨情司和商业银行的职员,对发展银行的所有账目进行清查。

    而且除了这些之外,他还有各种各样的应酬。

    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哪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也必须要接见不同的人,并且进行各种针对性的拉拢,打压,收服。

    何况,他还要有自己的私生活。

    他可不是崇祯那种为了处理朝政,一天到晚都投身在工作上的人,而且如今的大明局势欣欣向荣,根本也没有必要。

    虽然如今的大明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不是某个人,某个方面的问题,而是属于时代的局限。

    整体来说,如今的大明已经度过了明初的萧条。农业逐渐发展起来,而工业更是快速发展过程中,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永乐十二年以前,各地经常还有饥荒,每次都要饿死无数人。

    应天府里因为管理严格,没有乞丐,但是其他州府,每年冬天都要无数冻饿而死的乞丐。

    以洛阳为例,前些年,每个冬季申报上来的饿殍都超过五百人,但是永乐十四年以后,都降到了一百以下。

    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还不睡因为饿死,而是因为疾病而死。

    大明逐渐走上盛世,所以朱棣才无心朝政,也不想陷身蝇营狗苟的跟大臣纠缠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的大明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摇摇-欲坠并收藏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