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风云录
第七卷 血战西南
第四章 兵受重赏将封伯
第五节争端(二)
在如何封赏通州镇总兵官刘云威以及数万汉威军将士的问题上,朝中大臣基本上分成了两大派,魏忠贤和叶向高各领一派,双方围绕着封赏问题彼此争执不断、互不相让。≦>
天启帝为此也是非常烦恼,既不想按照叶向高的方案冷落了汉威军将士的军心士气,让天下人议论朝廷伯恩寡义;同时也不想按照魏忠贤的方案那样,重新弄出一个武勋阶层来,将本就党争不断的朝局再弄出什么动静来。思来想去之后,天启帝一时之间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就这样僵持了几日之后,天启帝忽然想起了远在山海关的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孙承宗,想要向自己的这位老师征询一下意见。于是,天启帝便写了一封手书,派人火速送到了山海关。
山海关,蓟辽总督府。
孙承宗看着书案上先后送到的三份手书,重重的叹了一口气,暗道:“国朝好不容易迎来了一场大捷,原本因为辽事低迷的军心士气刚有了一些起色,朝中大臣不是大张旗鼓的嘉奖有功将士,而是各怀心事,彼此之间争执不断、徒增争端。长此以往的话,只怕是国事会越发的艰难啊!”
孙承宗书案上的三份手书分别是天启帝、魏忠贤和叶向高派人送来的,三人都是就封赏刘云威及汉威军将士的事情征询孙承宗的意见。毕竟孙承宗是兵部尚书,同时又是领军在外的一方统帅,在此事上他的话分量极重。
从内心的想法来说,孙承宗是赞同魏忠贤的方案、反对叶向高的方案的,但是天启帝的态度却让一贯心直口快的孙承宗有些犹豫。现在刘云威已经处在武人的巅峰了,而且手中还掌握着大明最为精锐、最为能征善战的二十万汉威军(包括十万屯田兵),这已经引起了天启帝的警觉,毕竟任何一位帝王都不会允许手下出现拥兵自重的权臣。
“可是,现在建奴之祸愈演愈烈,怎能在这个时候开罪刘云威?”
孙承宗冥思苦想着,一时之间也是想不到合适的办法,面对书案上的三份手书不由皱起了眉头。
就在这时,门外侍卫禀报道:“启禀大人,通州镇总兵官刘云威派人送来了一封手书。”
孙承宗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暗道:“这个刘云威消息怪灵通的嘛,就不知他如何说了!”
“将人带进来。”
“是!”
片刻之后,孙承宗在偏厅里见到了前来送信的袁明轩。因为二人之前在京城内有过一面之缘,并且孙承宗知道袁明轩并未随军出征四川,便有些吃惊的问道:“袁大人,你这是从何而来啊?”
“哈哈,启禀督师,下官是从通州赶来的。只不过在几日之前接到了我家将军的急书,让我将一份手书亲自转交给督师。”
说完之后,袁明轩便从怀里掏出了一份手书递给了孙承宗。
孙承宗接过手书之后,先是命人给袁明轩上茶让其稍后,然后便打开书信读了起来。
“督师明鉴:
云威此番率十万将士血战叛逆原为武人之本分,得幸将士用命方能克敌制胜,救得一方百姓、立下些许战功。如今云威已是一镇总兵,心知自己早已升无可升,立功之后如不能加官,朝廷只能进爵,但云威手握重兵岂可轻易加封爵位?朝廷之难处吾亦知之!
功必赏、过必罚自古皆然之理,朝廷之难在于云威之功不可不赏,但又赏无可赏。近来朝堂之上的的争论云威也有所耳闻,深知如此下去,不但朝中同僚会彼此生隙,对我通州镇及汉威军将士亦是百害而无一利。
故此,云威自请将汉威军分兵驻守于通州周边各地,只留标兵营镇守通州本城。各战兵营驻守各地期间,所需粮饷、兵备均由通州镇提供,但是通州镇无权调动各营兵马,只在遇到战事朝廷征调大军出战之时,视情况调动各营大军出征四方,以此来消除朝廷各方的忧虑。
云威是外镇总兵,无权自书上奏,还请督师代为上奏朝廷,以平息朝堂纷争,以安定将士军心。”
孙承宗看完这份手书之后,不禁长叹一声,心中更是五味杂陈。孙承宗这段时间以来也在为封赏汉威军将士的事情烦心,一时之间也是想不出可行的解决办法,生怕身为大军统帅的刘云威会因此误解了朝廷的意思,和朝廷产生隔阂。现在看来,不光自己多虑了,朝廷里的那些重臣也都是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了,这个刘云威比朝中任何一个大臣都深明大义!
“如此一来,封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想到这里,孙承宗立即写了一封奏折,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了京城。同时,孙承宗还给刘云威写了一封回书,表明自己会尽全力保证刘云威及大军将士的封赏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写好之后,孙承宗便将回书交给了袁明轩,嘱咐其一定尽快转交给刘云威。
袁明轩自是义不容辞,当即辞别了孙承宗返回了通州镇。
三日之后,魏忠贤拿到了孙承宗快马送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七卷 血战西南
第四章 兵受重赏将封伯
第五节争端(二)
在如何封赏通州镇总兵官刘云威以及数万汉威军将士的问题上,朝中大臣基本上分成了两大派,魏忠贤和叶向高各领一派,双方围绕着封赏问题彼此争执不断、互不相让。≦>
天启帝为此也是非常烦恼,既不想按照叶向高的方案冷落了汉威军将士的军心士气,让天下人议论朝廷伯恩寡义;同时也不想按照魏忠贤的方案那样,重新弄出一个武勋阶层来,将本就党争不断的朝局再弄出什么动静来。思来想去之后,天启帝一时之间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就这样僵持了几日之后,天启帝忽然想起了远在山海关的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孙承宗,想要向自己的这位老师征询一下意见。于是,天启帝便写了一封手书,派人火速送到了山海关。
山海关,蓟辽总督府。
孙承宗看着书案上先后送到的三份手书,重重的叹了一口气,暗道:“国朝好不容易迎来了一场大捷,原本因为辽事低迷的军心士气刚有了一些起色,朝中大臣不是大张旗鼓的嘉奖有功将士,而是各怀心事,彼此之间争执不断、徒增争端。长此以往的话,只怕是国事会越发的艰难啊!”
孙承宗书案上的三份手书分别是天启帝、魏忠贤和叶向高派人送来的,三人都是就封赏刘云威及汉威军将士的事情征询孙承宗的意见。毕竟孙承宗是兵部尚书,同时又是领军在外的一方统帅,在此事上他的话分量极重。
从内心的想法来说,孙承宗是赞同魏忠贤的方案、反对叶向高的方案的,但是天启帝的态度却让一贯心直口快的孙承宗有些犹豫。现在刘云威已经处在武人的巅峰了,而且手中还掌握着大明最为精锐、最为能征善战的二十万汉威军(包括十万屯田兵),这已经引起了天启帝的警觉,毕竟任何一位帝王都不会允许手下出现拥兵自重的权臣。
“可是,现在建奴之祸愈演愈烈,怎能在这个时候开罪刘云威?”
孙承宗冥思苦想着,一时之间也是想不到合适的办法,面对书案上的三份手书不由皱起了眉头。
就在这时,门外侍卫禀报道:“启禀大人,通州镇总兵官刘云威派人送来了一封手书。”
孙承宗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暗道:“这个刘云威消息怪灵通的嘛,就不知他如何说了!”
“将人带进来。”
“是!”
片刻之后,孙承宗在偏厅里见到了前来送信的袁明轩。因为二人之前在京城内有过一面之缘,并且孙承宗知道袁明轩并未随军出征四川,便有些吃惊的问道:“袁大人,你这是从何而来啊?”
“哈哈,启禀督师,下官是从通州赶来的。只不过在几日之前接到了我家将军的急书,让我将一份手书亲自转交给督师。”
说完之后,袁明轩便从怀里掏出了一份手书递给了孙承宗。
孙承宗接过手书之后,先是命人给袁明轩上茶让其稍后,然后便打开书信读了起来。
“督师明鉴:
云威此番率十万将士血战叛逆原为武人之本分,得幸将士用命方能克敌制胜,救得一方百姓、立下些许战功。如今云威已是一镇总兵,心知自己早已升无可升,立功之后如不能加官,朝廷只能进爵,但云威手握重兵岂可轻易加封爵位?朝廷之难处吾亦知之!
功必赏、过必罚自古皆然之理,朝廷之难在于云威之功不可不赏,但又赏无可赏。近来朝堂之上的的争论云威也有所耳闻,深知如此下去,不但朝中同僚会彼此生隙,对我通州镇及汉威军将士亦是百害而无一利。
故此,云威自请将汉威军分兵驻守于通州周边各地,只留标兵营镇守通州本城。各战兵营驻守各地期间,所需粮饷、兵备均由通州镇提供,但是通州镇无权调动各营兵马,只在遇到战事朝廷征调大军出战之时,视情况调动各营大军出征四方,以此来消除朝廷各方的忧虑。
云威是外镇总兵,无权自书上奏,还请督师代为上奏朝廷,以平息朝堂纷争,以安定将士军心。”
孙承宗看完这份手书之后,不禁长叹一声,心中更是五味杂陈。孙承宗这段时间以来也在为封赏汉威军将士的事情烦心,一时之间也是想不出可行的解决办法,生怕身为大军统帅的刘云威会因此误解了朝廷的意思,和朝廷产生隔阂。现在看来,不光自己多虑了,朝廷里的那些重臣也都是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了,这个刘云威比朝中任何一个大臣都深明大义!
“如此一来,封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想到这里,孙承宗立即写了一封奏折,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了京城。同时,孙承宗还给刘云威写了一封回书,表明自己会尽全力保证刘云威及大军将士的封赏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写好之后,孙承宗便将回书交给了袁明轩,嘱咐其一定尽快转交给刘云威。
袁明轩自是义不容辞,当即辞别了孙承宗返回了通州镇。
三日之后,魏忠贤拿到了孙承宗快马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