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其弟襄公,自将族人击戎。”

    “襄公七年,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而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于军中,逝前仍疾呼诸子:‘必伐戎!’”

    “文公十六年,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

    “其后百年,诸公又灭荡社、小虢、彭戏氏、毫、邽、冀诸戎,遂有关中之地。”

    “及至穆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三十七年,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然,是时义渠、大荔尚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秦厉公分灭大荔,取其地。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义渠,义渠遂臣于秦,后复叛,昭王因起兵灭之,始置郡陇西、北地焉……”

    在这篇发给李信及陇西诸吏的密令中,秦始皇半句没有提及寻找西王母之邦,求仙长生之事,通篇都在谈秦与西戎的仇怨。

    读下来,方知自“秦”这个邦族出现后,便与西戎有长达七百年的纠葛……

    直至今日!

    众人继续往下看,却见诏书上写道:“今朕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然陇西、北地、上郡戎患未平,长城之外,尽为氐羌,朕欲继三十五世先君余烈,奉襄公遗言:‘必伐戎!’昌大西土,使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陛下将伐戎!?”

    这下诸吏可高兴坏了,他们尚不知道,这只是黑夫进言“西部大开发”计划中的一小部分……

    李信却是知道的,他是对西拓之策最支持的边将。

    他虽然被贬到陇西吹风吃沙,但心中却对一雪前耻念念不忘。

    但六国已灭,他已经失去了在中原驰骋的机会……

    而今,陛下欲继承三十余代秦君的传统,对西戎氐羌开刀,作为陇西郡尉,作为以车骑见长的将军,李信自然是统兵西征的不二人选!

    再次站在长城头,目眺广袤的西方,风仍像急切的情人般撕扯李信的衣裳,使之猎猎作响。

    “陇西的风从未停过。”

    他仗剑暗道:“但这一次,却要从长城之内,向外吹去。如耾耾雷声,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行三千里而不息!”

    ……

    五月初,御驾离开冀县后,秦始皇先去临洮看了看传说中的“巨人足迹”,还真有其事,虽然黑夫猜测,这也是临洮地方官搞出来的“祥瑞”,但没有人糊涂到戳破这个谎言,皇帝高兴就好。

    他们并未在临洮停留太久,直接沿着长城北上,往狄道而来……

    皇帝的行程是保密的,所以当李信接到消息时,御驾已至狄道城外。

    李信闻讯后,只能匆匆穿戴整齐,跨上坐骑,带着随员驰骋而行。

    马是老马,它本是陇西贡马中,最为野性难驯的一匹,十年前被送到咸阳。

    陛下大手一挥,让手下郎卫们自己去驯马,若能驯服,便赐予他们。李信当时在章台宫执殿,他不喜欢其他性格温顺的马儿,却挑了这匹毛发纯白发亮,脾气如自己一样暴躁难驯的家伙。

    一人一马在校场中经历了艰难的博弈,花了半个时辰,马儿没了折腾的力气,不情不愿地服从了李信。(见162章)

    也因为李信精湛的骑术,秦始皇第一次注意到了他,遂让他在身边做郎官,又给他机会在战场上表现自己……

    现如今,十年过去了,骏马已老,少年白头。

    但他髀肉尚未复生!心中的炽火仍未熄灭!

    他还想骑着爱马,手擎黑色秦旗,在苍莽天地间驰骋,马蹄踏碎冰河,刀剑划过一个个氐羌部族,让他们像牛羊一般,臣服于秦……

    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让李信感到自己还活着。

    思索间,秦始皇御驾已至,还是熟悉的庞大车队,但皇帝身边最器重的新贵,却已不是李信,而是黑夫……

    “李郡尉!”

    黑夫在马前作揖:“陛下让下吏来迎将军!”

    李信翻身下马,也朝黑夫还礼,口中却有些不知该如何称呼他。

    八年前,李信作为都尉初露锋芒时,黑夫还只是安陆一介黔首,朝不保夕。

    七年前,李信在衍水大破燕军,名动天下时,黑夫只是听着他的传说,与同伴啧啧称奇的小亭长。

    五年前,李信持虎符,统帅二十万大军伐楚时,黑夫仍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百将,李信经过时,只能在道边匍匐,口称将军。

    但之后几年,李信如流星般陨落时,黑夫却在冉冉升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秦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七月新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七月新番并收藏秦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