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令尹府,有关留邑东侧铁矿的事情一直商议到几乎天亮,魏境西南的小邑桑隧外,只睡了半夜的楚军骑士正等着邑卒鸡鸣后开门。
桑隧本是蔡地,按左史的说法,楚共王时期,晋师侵蔡,公子申、公子成率申、息两县之军御晋师于桑隧,战败,晋人俘公子申丽,从此‘郑国不敢南面(亲近楚国),楚失华夏’。
“不佞记得,此乃绕角之战,而让晋师获胜的,乃是楚人。”夜间宿于野外,听闻左右史说及桑隧的过去,熊荆不由长叹了一句。
“禀大王,然也。”刚才左史提到桑隧时,右史本想阻止,可惜来不及了。“子仪之乱,析公奔晋。晋人置其于晋公戎车厢后,以为谋。绕角之役,晋人本欲遁。析公曰:‘楚师轻窕,易震荡也。若多鼓钧声,以夜军之,楚师必遁。晋人从之,我师遁矣。’后公子申、公子成率申、息二师御敌,又败于桑隧。”
原来是晋师欲遁,结果用了析公之计,楚师败遁。以前读到这里熊荆就生气,但现在的他已不是以前的他。
“右史以为,子仪为何叛乱?先君庄王到底是参与其乱,还是为其挟持?”夜深人静,熊荆终于问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的疑惑。
子仪之乱是庄王刚即位时的事情。成王时期,城濮之战领军的令尹子玉(成得臣)自杀死后,其子成大心继任令尹,成大心年老力不从心后,便由其弟成嘉(子孔)继任令尹。
当时还是太子的穆王商臣因成王欲改立太子而弑父,留下熊掌难熟一语。史书里虽没有明说,但此举肯定得到了令尹成大心的默许,成大心之所以会默认,当与其父成得臣之死有关。
城濮之战时,成王并没有全力支持令尹子玉,反而是身为太子的商臣将自己麾下的宫甲尽数派给子玉。而成王得以即位,是因为他在若敖氏的支持下,弑杀了已经即位五年的胞兄熊艰(武王之孙,文王息夫人长子)。这次弑君并不光彩,因为是假借随师之手,而两百年前即位的熊挚与三弟熊延的王位之争,不过是彼此、甚至可能是两人之间的决斗。
昔年文王在外吃了败战回都,郢都大阍鬻拳竟闭门不纳,文王不得不离都去征讨黄国,获胜才敢回都。勇武是国人对楚王的最基本要求,文王因为不勇敢,臣子就敢闭门不纳。成王假借随人之手弑君,要么是国人不再要求楚王勇武,要么是阵前决斗成王不是其兄熊艰的对手。
庄王即位当年,群舒(淮南至合肥一带的淮夷)叛乱,令尹成嘉和已是环列之尹(环卫之将)的太师潘崇出兵伐舒,留守郢都的庄王太傅子仪、公子燮(此前公子燮求令尹而不得)发动叛乱。两人扬言令尹成嘉、太师潘崇有大罪,擅自分掉了他们的资财和仆妾,又加高郢都的城墙,准备据守,最后还派刺客去刺杀成嘉,但未果。
听闻成嘉回师郢都,两人闻讯挟持庄王逃往析邑,准备投奔析公,但走到庐邑(今湖北南漳县东北)时,被当地大夫戢黎和叔麋诱杀,庄王由此脱困,析公因此奔晋。
析公如何熊荆并不关心,熊荆想知道的是,子仪和公子燮之乱与庄王有什么关系?真的是两人挟持庄王,还是庄王默许两人叛乱,借此除掉从祖父成王开始便独断朝政的若敖氏?
熊荆的问题极为尖锐,如果他不是大王,右史肯定会怒斥,但熊荆是大王,他沉吟一会方道:“大王为何欲知此事?”
“不佞只想明白楚国为何到今天这一步。”熊荆直言相告。“读史书,总是为若敖氏惋惜。”
“大王缪矣。”右史看的史书比熊荆多得多,对历史的领悟也比熊荆深的多。“我楚国自武王起,便行周人之王制,又设县于权,若敖氏因助立武王,方有其后之盛。然武王得立,弃敖制而行王制,疏远诸氏,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是何意?”熊荆知道武王杀蚡冒(敖)之子,自己侄子自立,没想到若敖氏也参与其中。
“先君渠敖虽称王,然我楚国仍行敖制,族权常在王权之上,国中大事皆有诸氏商议,遇有争议,以甲士多者为胜。甲士相当,便以各方氏长比武决胜。每每征伐,所获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视战功均分于各氏。武王不欲,拔下城邑悬而不封,据为己有,各氏皆怨之。
王制既设,各氏之权遂归于王,屈氏世代为大莫敖,领军征战,其权亦为若敖氏所夺。若敖氏既助武王渐削诸氏,他日为庄王所亡,又有何怨?”
“真是如此?”右史之言让熊荆吃惊,但吃惊是吃惊,并不是不相信。武王之前楚国没有并什么官职,武王之后楚国才有了诸多官职,他以前一心想着庄王诛杀若敖氏削弱了楚国,但很少念及武王打压了氏族,改敖制而行王制。
“然也。”篝火映在右史满是皱纹的脸上,他先是沉重的点头,复又看向熊荆:“大王弃王制而行敖制,大善也。若当年武王仍行敖制,我楚国何至今日?”
“不然。春秋邦国众多,而今只剩七国。若先君武王不行王制,楚国社稷早亡。”熊荆实行敖制并不是本意,他的本意是各国复国,而后建立一大堆共和国与秦人死扛,老公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桑隧本是蔡地,按左史的说法,楚共王时期,晋师侵蔡,公子申、公子成率申、息两县之军御晋师于桑隧,战败,晋人俘公子申丽,从此‘郑国不敢南面(亲近楚国),楚失华夏’。
“不佞记得,此乃绕角之战,而让晋师获胜的,乃是楚人。”夜间宿于野外,听闻左右史说及桑隧的过去,熊荆不由长叹了一句。
“禀大王,然也。”刚才左史提到桑隧时,右史本想阻止,可惜来不及了。“子仪之乱,析公奔晋。晋人置其于晋公戎车厢后,以为谋。绕角之役,晋人本欲遁。析公曰:‘楚师轻窕,易震荡也。若多鼓钧声,以夜军之,楚师必遁。晋人从之,我师遁矣。’后公子申、公子成率申、息二师御敌,又败于桑隧。”
原来是晋师欲遁,结果用了析公之计,楚师败遁。以前读到这里熊荆就生气,但现在的他已不是以前的他。
“右史以为,子仪为何叛乱?先君庄王到底是参与其乱,还是为其挟持?”夜深人静,熊荆终于问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的疑惑。
子仪之乱是庄王刚即位时的事情。成王时期,城濮之战领军的令尹子玉(成得臣)自杀死后,其子成大心继任令尹,成大心年老力不从心后,便由其弟成嘉(子孔)继任令尹。
当时还是太子的穆王商臣因成王欲改立太子而弑父,留下熊掌难熟一语。史书里虽没有明说,但此举肯定得到了令尹成大心的默许,成大心之所以会默认,当与其父成得臣之死有关。
城濮之战时,成王并没有全力支持令尹子玉,反而是身为太子的商臣将自己麾下的宫甲尽数派给子玉。而成王得以即位,是因为他在若敖氏的支持下,弑杀了已经即位五年的胞兄熊艰(武王之孙,文王息夫人长子)。这次弑君并不光彩,因为是假借随师之手,而两百年前即位的熊挚与三弟熊延的王位之争,不过是彼此、甚至可能是两人之间的决斗。
昔年文王在外吃了败战回都,郢都大阍鬻拳竟闭门不纳,文王不得不离都去征讨黄国,获胜才敢回都。勇武是国人对楚王的最基本要求,文王因为不勇敢,臣子就敢闭门不纳。成王假借随人之手弑君,要么是国人不再要求楚王勇武,要么是阵前决斗成王不是其兄熊艰的对手。
庄王即位当年,群舒(淮南至合肥一带的淮夷)叛乱,令尹成嘉和已是环列之尹(环卫之将)的太师潘崇出兵伐舒,留守郢都的庄王太傅子仪、公子燮(此前公子燮求令尹而不得)发动叛乱。两人扬言令尹成嘉、太师潘崇有大罪,擅自分掉了他们的资财和仆妾,又加高郢都的城墙,准备据守,最后还派刺客去刺杀成嘉,但未果。
听闻成嘉回师郢都,两人闻讯挟持庄王逃往析邑,准备投奔析公,但走到庐邑(今湖北南漳县东北)时,被当地大夫戢黎和叔麋诱杀,庄王由此脱困,析公因此奔晋。
析公如何熊荆并不关心,熊荆想知道的是,子仪和公子燮之乱与庄王有什么关系?真的是两人挟持庄王,还是庄王默许两人叛乱,借此除掉从祖父成王开始便独断朝政的若敖氏?
熊荆的问题极为尖锐,如果他不是大王,右史肯定会怒斥,但熊荆是大王,他沉吟一会方道:“大王为何欲知此事?”
“不佞只想明白楚国为何到今天这一步。”熊荆直言相告。“读史书,总是为若敖氏惋惜。”
“大王缪矣。”右史看的史书比熊荆多得多,对历史的领悟也比熊荆深的多。“我楚国自武王起,便行周人之王制,又设县于权,若敖氏因助立武王,方有其后之盛。然武王得立,弃敖制而行王制,疏远诸氏,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是何意?”熊荆知道武王杀蚡冒(敖)之子,自己侄子自立,没想到若敖氏也参与其中。
“先君渠敖虽称王,然我楚国仍行敖制,族权常在王权之上,国中大事皆有诸氏商议,遇有争议,以甲士多者为胜。甲士相当,便以各方氏长比武决胜。每每征伐,所获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视战功均分于各氏。武王不欲,拔下城邑悬而不封,据为己有,各氏皆怨之。
王制既设,各氏之权遂归于王,屈氏世代为大莫敖,领军征战,其权亦为若敖氏所夺。若敖氏既助武王渐削诸氏,他日为庄王所亡,又有何怨?”
“真是如此?”右史之言让熊荆吃惊,但吃惊是吃惊,并不是不相信。武王之前楚国没有并什么官职,武王之后楚国才有了诸多官职,他以前一心想着庄王诛杀若敖氏削弱了楚国,但很少念及武王打压了氏族,改敖制而行王制。
“然也。”篝火映在右史满是皱纹的脸上,他先是沉重的点头,复又看向熊荆:“大王弃王制而行敖制,大善也。若当年武王仍行敖制,我楚国何至今日?”
“不然。春秋邦国众多,而今只剩七国。若先君武王不行王制,楚国社稷早亡。”熊荆实行敖制并不是本意,他的本意是各国复国,而后建立一大堆共和国与秦人死扛,老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