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头发散开,反过来遮住脸颊,以示无颜见祖宗与历代先王、先师于九泉之下。

    更让人恐惧的是郑全的坟茔,不敢起冢,只好由其子为其立碑做计,其墓碑铭曰:不忠之臣、故太子家令郑某之墓。

    连名讳也不敢署,极有可能,等郑全之子这一代后,连他的名字也要消散在世界。

    不会有人记得他,哪怕是他的直系子孙后代。

    他唯一能显示存在的地方,就是史官笔下记录的那一笔:延和元年夏太子家令郑全有罪自杀。

    而这就是春秋之诛!

    不是刑罚,但却悬在所有士大夫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谷梁学派虽然不是公羊学派,但终究也是春秋学派。

    《春秋》是他们共同的源头。

    而史书之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是故,现在他们的内心真是纠结、矛盾、惭愧、羞愧等种种情绪糅杂在一起。

    对于自身的羞愧和本身‘不忠’事实的耻辱,令他们心如刀割,而郑全、李循等人死后的凄惨模样和悲惨经历,则刺痛着他们。

    并将他们的内心的耻辱、愤怒、恐惧和恐怖,糅合到一起。

    最终变成了力量,变成了仇恨!

    “都怪你!”不止一个人压低了声音,用着血红的双眼,恶狠狠的看着那个站在殿中,被太子亲切的扶起来的侍中官身上。

    在他们看来,自己有可能落入‘不忠’的深渊,甚至将蒙春秋之诛。

    都是这个侍中官带来的。

    要不是他多管闲事,郁夷的事情就不会揭露于世人之前,大家也不用受‘不忠’之耻,蒙春秋之诛!

    不过就是饿死、吊死几个泥腿子嘛?

    你犯的着如此赶尽杀绝?不留情面?

    在这些人看来,即使退一万步,纵然郁夷的事情酿成大祸,变成民变,他们也完全可以从容调集军队进剿,整个岐山原加起来也就十几二十万人口,哪怕全反,也不过是大军一击之事。

    而若是如此,所有的证据都将泯灭于战火之中。

    更紧要的是,所有的罪责,都和他们无关了。

    因为,到那个时候,承担罪责的就是太子了!

    如此想着,眼前的这个年轻的侍中官,就成为了很多人的仇敌。

    必先除之而后快,甚至不惜代价也要除掉的死敌!

    甚至还有人认为,只要除掉这个人,自己的罪责就可以解脱了。

    虽然这种逻辑看上去很怪,很难自圆其说。

    但,现在他们就是这样想的。

    …………………………

    张越抬起头来,看着自己面前的这个太子。

    张越记得一个多月前,他在博望苑见到刘据的时候,这位汉太子还是一个看上去有些微胖,笑起来有些富态的中年男人。

    但现在,他却明显的消瘦了。

    眼角也出现了明显的皱纹和黑眼圈。

    看来坊间的传闻没有夸大,这位大汉太子在郁夷救灾,确实是日以继夜,甚至身先士卒。

    据说为了救灾和帮助郁夷以及岐山原一带的受灾百姓,这位太子殿下连博望苑的存粮也全部调光了。

    他甚至将自己的妃嫔们的用度也都减少了一半,将钱拿来给灾民买种子、架水车。

    正是在这位太子的亲自督促和监督下,郁夷和周围地区的旱灾得到了极大缓解。

    许多受灾严重的地区,被免除了今年和明年的所有徭役赋税。

    听说还有两百多个在旱灾中失去了双亲的孤儿被他接到了上林苑,安置在博望苑附近的官社里。

    灾情在他介入后,迅速被削减。

    只是……

    张越心里面有不少疑问。

    旱灾看上去是过去了,汧水两岸也架起了大量水车,日夜不停的汲水灌溉农田。

    但已经造成的损失却是不可挽回了。

    现在补种粟米也完全来不及。

    那么今年冬天,郁夷百姓和周围重灾区的农民怎么办?

    等吃完了救灾粮,他们怎么办?

    更重要的是根据常识,大灾后必有大疫,旱灾虽然不像水灾,会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可也不得不防民众感染鼠疫的风险。

    只是这种问题,张越现在也不好问,只好有机会私底下向刘据提出来。

    心里面想着这些事情,张越就被刘据领着,走到一侧:“张侍中,孤要向侍中与诸公介绍一下……”

    他指着一个坐在左侧,一直在低着头的官吏面前,道:“此郁夷令王君!”

    “此番郁夷旱灾,孤幸先得张侍中之谏,得晓灾情,又幸得遇王县令,施政得体,尽心竭力,保民安生,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刘据感慨的说着。

    那官吏闻言立刻出列,对着刘据和张越拜道:“微臣不敢当家上缪赞,不过尽忠职守,以报家上与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要做门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要离刺荆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要离刺荆轲并收藏我要做门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