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悠闲”的崇祯相比,陈越要忙的多。崇祯带着大臣们上了岸,却把征伐黄得功的事情统统留给了他,这是对他的信任,但给他的压力也很大。
黄得功驻守仪真,虽然是一座江边小城,可却拥有近两万大军。自己所有军队加起来不足一万,要攻击两倍的敌人,这种压力不可谓不大。
虽然连战连胜,让平南军上下信心百倍,并没有把敌人放在眼里。可是陈越却还是谨慎无比,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斤两,还没有到可以藐视任何敌人的地步。
毕竟自己的军队只有对方的一半,又要主动进攻敌人。这种攻坚战不好打。
战争从来都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粮草武器军械,天气气候变化,军队的士气,乃至地理条件等等。也就是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从来不是一拍脑袋说打就打这么简单,打仗,从来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而战斗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通过打败高杰和刘良佐联军,平南军的士气已经到了顶点,其善战的威名也传遍了两淮,想必也传到了黄得功军中。也许黄得功此刻的心情无比的忐忑,正处于矛盾之中。
打败了高杰和刘良佐,陈越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威严,平南军也在江北取得了很高的口碑。把皇帝从百万闯贼手里救出,不远数千里护送到南方,然后打败了叛乱的强敌,在加上军机良好从不扰民,这些天来,平南军的威望口碑迅速传扬,在百姓心中已经可以和前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可比。
这种威望有助于陈越将来在扬州迅速立足,掌控江北的局势。所以现在对陈越来说,继续攻打黄得功立下更多的功绩已经没有必要。
在陈越的印象里,另一个时空的黄得功很英勇也很忠心。他是江北四镇中唯一没有投降满鞑血战而死的将领。当然高杰也没有投降满鞑也死于北伐,可是他死于自己的自大,死于自己人的手里,根本无法和黄得功相比。
所以对黄得功,陈越不想赶尽杀绝,而是想着保留这么一支尚有战斗力的军队,和自己的平南军相互扶持,共同抗击北方的强敌。
按照历史,再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满鞑就会大兵南下,留给自己招募训练军队的时间已经不多,只靠自己的力量,陈越无法保证能够击退满鞑守住南方,所以,现在必须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
以黄得功另一时空的名声来看,这是一个可以团结的对象。
所以,在积极做好战斗准备的同时,陈越也向崇祯请令,请求派出使者,说服黄得功放弃福王。总是同室操戈,并不是大明的福音。
对陈越的分析判断,路振飞和王寅也同意支持,王寅甚至对陈越的大局观极为赞赏,在崇祯面前多次美言。于是崇祯便写了一封手诏,叫来扬州知府马名录,命令他派人前往仪真,给黄得功传旨。
扬州推官汤来贺自告奋勇,要亲自带人去仪真,说服黄得功来降,崇祯嘉勉了他一番,便令他出发了。
仪真,古称真州,这是一个靠近长江的小县城,附属于扬州治下,如今是黄得功大军的驻地。
在拥立福王到达浦口之后,因为对崇祯活着的态度暧昧不明,黄得功不像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三人那样受福王和马士英的信任,福王在南京“登基”之后,黄得功也只是爵位提了一级,成为了靖南侯,要知道在福王没有登基之前他已经有了靖南伯的爵位,地位远在高杰等人之上。
因为不信任,马士英不敢带他到南京帮助福王登基,也不敢让他参与攻打崇祯船队,生怕他会临阵倒戈。
于是黄得功便被打法到了仪真,驻扎在了长江边。只要黄得功肯老老实实呆在仪真,对于福王来说就是一种助力,因为在拥立表上有黄得功的签名。而黄得功的两万军队在江北也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正是有这支力量在,很多地方官员不敢明目张胆的表示支持崇祯,而是在情况不明之下选择了中立。
而对现在的黄得功来说,他也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中,到底是该继续支持福王,还是转过头来拜在崇祯这个“老“皇帝的脚下,黄得功在犹豫着。
马士英多次给他写信陈明厉害,告诉他既然已经选择了支持福王,在崇祯眼里就已经是叛逆的罪人,从古到今逆臣哪里有好下场的!所以摆在黄得功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跟着福王一条道走到黑,支持福王做皇帝干掉崇祯!
虽然知道马士英说的有道理,可黄得功却过不了心中的坎。在他看来,既然崇祯还活着,既然大明的皇帝在,福王就已经没有了登基的理由。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大明如何能有两个皇帝?
现在强敌在北,时刻会发兵南下,大明已经岌岌可危,又如何能够内乱?
马士英此举,是造成大明内乱的根源,如果自己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真的和保护崇祯的平南军干仗,兵连祸结致使大明灭亡,自己岂不是成了大明的罪人!
而致使黄得功犹豫的另一个因素,就是高杰和刘良佐的联军被平南军击败的消息已经传来,甚至刘良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黄得功驻守仪真,虽然是一座江边小城,可却拥有近两万大军。自己所有军队加起来不足一万,要攻击两倍的敌人,这种压力不可谓不大。
虽然连战连胜,让平南军上下信心百倍,并没有把敌人放在眼里。可是陈越却还是谨慎无比,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斤两,还没有到可以藐视任何敌人的地步。
毕竟自己的军队只有对方的一半,又要主动进攻敌人。这种攻坚战不好打。
战争从来都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粮草武器军械,天气气候变化,军队的士气,乃至地理条件等等。也就是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从来不是一拍脑袋说打就打这么简单,打仗,从来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而战斗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通过打败高杰和刘良佐联军,平南军的士气已经到了顶点,其善战的威名也传遍了两淮,想必也传到了黄得功军中。也许黄得功此刻的心情无比的忐忑,正处于矛盾之中。
打败了高杰和刘良佐,陈越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威严,平南军也在江北取得了很高的口碑。把皇帝从百万闯贼手里救出,不远数千里护送到南方,然后打败了叛乱的强敌,在加上军机良好从不扰民,这些天来,平南军的威望口碑迅速传扬,在百姓心中已经可以和前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可比。
这种威望有助于陈越将来在扬州迅速立足,掌控江北的局势。所以现在对陈越来说,继续攻打黄得功立下更多的功绩已经没有必要。
在陈越的印象里,另一个时空的黄得功很英勇也很忠心。他是江北四镇中唯一没有投降满鞑血战而死的将领。当然高杰也没有投降满鞑也死于北伐,可是他死于自己的自大,死于自己人的手里,根本无法和黄得功相比。
所以对黄得功,陈越不想赶尽杀绝,而是想着保留这么一支尚有战斗力的军队,和自己的平南军相互扶持,共同抗击北方的强敌。
按照历史,再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满鞑就会大兵南下,留给自己招募训练军队的时间已经不多,只靠自己的力量,陈越无法保证能够击退满鞑守住南方,所以,现在必须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
以黄得功另一时空的名声来看,这是一个可以团结的对象。
所以,在积极做好战斗准备的同时,陈越也向崇祯请令,请求派出使者,说服黄得功放弃福王。总是同室操戈,并不是大明的福音。
对陈越的分析判断,路振飞和王寅也同意支持,王寅甚至对陈越的大局观极为赞赏,在崇祯面前多次美言。于是崇祯便写了一封手诏,叫来扬州知府马名录,命令他派人前往仪真,给黄得功传旨。
扬州推官汤来贺自告奋勇,要亲自带人去仪真,说服黄得功来降,崇祯嘉勉了他一番,便令他出发了。
仪真,古称真州,这是一个靠近长江的小县城,附属于扬州治下,如今是黄得功大军的驻地。
在拥立福王到达浦口之后,因为对崇祯活着的态度暧昧不明,黄得功不像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三人那样受福王和马士英的信任,福王在南京“登基”之后,黄得功也只是爵位提了一级,成为了靖南侯,要知道在福王没有登基之前他已经有了靖南伯的爵位,地位远在高杰等人之上。
因为不信任,马士英不敢带他到南京帮助福王登基,也不敢让他参与攻打崇祯船队,生怕他会临阵倒戈。
于是黄得功便被打法到了仪真,驻扎在了长江边。只要黄得功肯老老实实呆在仪真,对于福王来说就是一种助力,因为在拥立表上有黄得功的签名。而黄得功的两万军队在江北也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正是有这支力量在,很多地方官员不敢明目张胆的表示支持崇祯,而是在情况不明之下选择了中立。
而对现在的黄得功来说,他也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中,到底是该继续支持福王,还是转过头来拜在崇祯这个“老“皇帝的脚下,黄得功在犹豫着。
马士英多次给他写信陈明厉害,告诉他既然已经选择了支持福王,在崇祯眼里就已经是叛逆的罪人,从古到今逆臣哪里有好下场的!所以摆在黄得功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跟着福王一条道走到黑,支持福王做皇帝干掉崇祯!
虽然知道马士英说的有道理,可黄得功却过不了心中的坎。在他看来,既然崇祯还活着,既然大明的皇帝在,福王就已经没有了登基的理由。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大明如何能有两个皇帝?
现在强敌在北,时刻会发兵南下,大明已经岌岌可危,又如何能够内乱?
马士英此举,是造成大明内乱的根源,如果自己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真的和保护崇祯的平南军干仗,兵连祸结致使大明灭亡,自己岂不是成了大明的罪人!
而致使黄得功犹豫的另一个因素,就是高杰和刘良佐的联军被平南军击败的消息已经传来,甚至刘良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