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八章 上位
当然了,刘鑫所说的黑幕其实可以理解为某些势力的利益需求,才会将王允送上司徒之位,毕竟虽然现在的大汉三公已经是名不副实,实权几乎为零,但是这好歹还是大汉官员中的最高级别,很多人都盯着这个位置呢。
尤其是像袁家和弘农杨家这样的世家大族,到了汉灵帝上台之后,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袁家和弘农杨家基本上都各自占据了一个大汉三公之位,这两个大汉三公之位相当于袁家与弘农杨家的“自留地”,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大汉三公之位是留给其他世家豪门所争取的。
简单地说,大汉三公之位基本上都是被当时最强盛的世家豪门所占据,属于世家势力的“自留地”,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基本上是无法染指的,至于寒门子弟想要攀升到大汉三公的位置,基本上都是痴人说梦。
虽然有些负能量,但是这也是事实,东汉是一个十分注重出身的朝代,出身基本上就决定了人的一生,因为普通人想要走上仕途,首先就是被举荐为孝濂,这是走上仕途最方便的一条路,因此孝廉的名额基本上都被世家子弟所占据,就比如曹操就是被举荐为孝廉之后才踏入洛阳官场的。
而当踏入官场就算完成了第一步,但是寒门子弟毫无意问在官场中是缺乏人脉的,而官场又是一个讲关系的地方,世家子弟们都和相互提携,或者直接靠家里疏通关系,根本不需要什么政绩,等个一段时间就可以升迁了,而像袁术这样的“官二代”,就算惹出来一堆祸事,最后还不是在当官;而像如今的司马杨赐,一开始学问是很不错,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白丁,但是架不住弘农杨家的名气大,杨赐直接便被破格提拔,一来就达到了绝大部分寒门子弟不可能达到的地步。
而这时的寒门子弟,他们大多数都是
被举荐为孝廉成为官员的,大家可能也看过不少的汉代孝廉的故事,他们大都是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就算父母无端打骂,兄弟指使其做这做那,他们也是默默承受,毫无二心,最终感动了邻居或是当地官员,最后被推荐为了孝廉,当上了官员。
看起来这些豪门出身的孝廉都是因为孝悌之道而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然后人生逆袭当上了官员,看起来是很不错的故事。
但是这些故事实际上就是古代版本的“心灵毒鸡汤”,专门用来忽悠那些老百姓,宣传孝悌之道的,因为这些孝廉不过是一个个范本罢了,他们的确是当上了官,但是官也有大有小,这些孝廉基本上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县城当一个普通的官吏罢了,过个几十年或许还能混个县丞什么的当当,想更进一步?难,难于上青天啊!
首先这些孝廉出身于寒门,基本上可以这么说,这些孝廉都是文盲,这就断了他们向上的升迁之路,毕竟大汉的学问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并且这些学问的“解释权”也在世家大族的手里,这也是为什么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德报怨”这样被明显歪曲或是断章取义的解释,被广泛流传于民间,并且老百姓们深信不疑的原因,因为老百姓们根本就不懂这些,世家大族充分利用他们的“解释权”,让老百姓们误以为真。
所以这些寒门出身的孝廉,都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不过这也是世家豪门的有意为之,因为这样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堵上这些寒门孝廉的升迁之路,毕竟这些寒门孝廉大字都不识几个,怎么能让他们担任更高的官职呢?
当然了,也有不少有文化的寒门子弟,他们虽然身处陋室,但是仍旧自学经典,这是多么的正能量啊。
但是,这依旧没有什么暖用,寒门子弟能学到的圣人学说,世家大族的子弟同样能够学到,而且能够学的更好,毕竟有师傅领进门,而且“解释权”还在世家大族的手上,这就能保证其“正确性”;而寒门子弟学习不到的知识,世家大族的子弟依旧能学习到,破船还有三两钉,就算是不学无术的袁术,知识储备量都能比得上寒门子弟的十年苦读了。
因此寒门子弟再好学,在学问上仍旧落后于世家大族的子弟,这时寒门子弟大都会选择投入某些世家成为门客,或者是得遇贵人,被贵人相中被重点培养,这样的寒门子弟还有希望当一个县令什么的。
而往县令之上走,基本上就是世家大族的“自留地”了,这些官职都被世家大族瓜分殆尽,哪里还有你们寒门子弟插手的余地,除非有贵人愿意推你一把,否则县令就是寒门子弟的上限所在了。
以此类推,世家大族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袁家与弘农杨家自然是金字塔最顶端的存在,于是他们的家族成员就能按能力按地位出任大汉的任何官职,甚至还可以“圈定”某些官职作为他们家族的“自留地”,只有他们家族的人才能有资格出任;然后像蜀郡张家这样的地方豪强,也就只能在益州“窝里横”了,益州的主要官职除了中央直接任命的之外,其他的都可以任选;而阆中黄家就是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然了,刘鑫所说的黑幕其实可以理解为某些势力的利益需求,才会将王允送上司徒之位,毕竟虽然现在的大汉三公已经是名不副实,实权几乎为零,但是这好歹还是大汉官员中的最高级别,很多人都盯着这个位置呢。
尤其是像袁家和弘农杨家这样的世家大族,到了汉灵帝上台之后,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袁家和弘农杨家基本上都各自占据了一个大汉三公之位,这两个大汉三公之位相当于袁家与弘农杨家的“自留地”,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大汉三公之位是留给其他世家豪门所争取的。
简单地说,大汉三公之位基本上都是被当时最强盛的世家豪门所占据,属于世家势力的“自留地”,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基本上是无法染指的,至于寒门子弟想要攀升到大汉三公的位置,基本上都是痴人说梦。
虽然有些负能量,但是这也是事实,东汉是一个十分注重出身的朝代,出身基本上就决定了人的一生,因为普通人想要走上仕途,首先就是被举荐为孝濂,这是走上仕途最方便的一条路,因此孝廉的名额基本上都被世家子弟所占据,就比如曹操就是被举荐为孝廉之后才踏入洛阳官场的。
而当踏入官场就算完成了第一步,但是寒门子弟毫无意问在官场中是缺乏人脉的,而官场又是一个讲关系的地方,世家子弟们都和相互提携,或者直接靠家里疏通关系,根本不需要什么政绩,等个一段时间就可以升迁了,而像袁术这样的“官二代”,就算惹出来一堆祸事,最后还不是在当官;而像如今的司马杨赐,一开始学问是很不错,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白丁,但是架不住弘农杨家的名气大,杨赐直接便被破格提拔,一来就达到了绝大部分寒门子弟不可能达到的地步。
而这时的寒门子弟,他们大多数都是
被举荐为孝廉成为官员的,大家可能也看过不少的汉代孝廉的故事,他们大都是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就算父母无端打骂,兄弟指使其做这做那,他们也是默默承受,毫无二心,最终感动了邻居或是当地官员,最后被推荐为了孝廉,当上了官员。
看起来这些豪门出身的孝廉都是因为孝悌之道而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然后人生逆袭当上了官员,看起来是很不错的故事。
但是这些故事实际上就是古代版本的“心灵毒鸡汤”,专门用来忽悠那些老百姓,宣传孝悌之道的,因为这些孝廉不过是一个个范本罢了,他们的确是当上了官,但是官也有大有小,这些孝廉基本上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县城当一个普通的官吏罢了,过个几十年或许还能混个县丞什么的当当,想更进一步?难,难于上青天啊!
首先这些孝廉出身于寒门,基本上可以这么说,这些孝廉都是文盲,这就断了他们向上的升迁之路,毕竟大汉的学问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并且这些学问的“解释权”也在世家大族的手里,这也是为什么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德报怨”这样被明显歪曲或是断章取义的解释,被广泛流传于民间,并且老百姓们深信不疑的原因,因为老百姓们根本就不懂这些,世家大族充分利用他们的“解释权”,让老百姓们误以为真。
所以这些寒门出身的孝廉,都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不过这也是世家豪门的有意为之,因为这样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堵上这些寒门孝廉的升迁之路,毕竟这些寒门孝廉大字都不识几个,怎么能让他们担任更高的官职呢?
当然了,也有不少有文化的寒门子弟,他们虽然身处陋室,但是仍旧自学经典,这是多么的正能量啊。
但是,这依旧没有什么暖用,寒门子弟能学到的圣人学说,世家大族的子弟同样能够学到,而且能够学的更好,毕竟有师傅领进门,而且“解释权”还在世家大族的手上,这就能保证其“正确性”;而寒门子弟学习不到的知识,世家大族的子弟依旧能学习到,破船还有三两钉,就算是不学无术的袁术,知识储备量都能比得上寒门子弟的十年苦读了。
因此寒门子弟再好学,在学问上仍旧落后于世家大族的子弟,这时寒门子弟大都会选择投入某些世家成为门客,或者是得遇贵人,被贵人相中被重点培养,这样的寒门子弟还有希望当一个县令什么的。
而往县令之上走,基本上就是世家大族的“自留地”了,这些官职都被世家大族瓜分殆尽,哪里还有你们寒门子弟插手的余地,除非有贵人愿意推你一把,否则县令就是寒门子弟的上限所在了。
以此类推,世家大族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袁家与弘农杨家自然是金字塔最顶端的存在,于是他们的家族成员就能按能力按地位出任大汉的任何官职,甚至还可以“圈定”某些官职作为他们家族的“自留地”,只有他们家族的人才能有资格出任;然后像蜀郡张家这样的地方豪强,也就只能在益州“窝里横”了,益州的主要官职除了中央直接任命的之外,其他的都可以任选;而阆中黄家就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