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坐在龙椅上,紧绷着脸,皇极殿中有地龙,因此倒不冷,只是坐久了不免有些僵硬,而且还要一直保持所谓威严,真是够累的。

    冬至大朝会本身就是礼仪性的朝会,皇帝在这里本来就没多少事,他只需要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的朝贺就可。只是朱由校实在是不忍心看这样耗资巨大,费时良久的朝会一点用都没,因此添加了许多东西。

    不过这其中的朝贺礼仪环节,却是怎么也省不掉的。整个朝会,从早上六点开始,到中午十二点,要整整持续六个小时,这还不算上前面夜里的准备工作。幸好他删繁就简,将一年中大朝会的次数缩减到了两次,不然一年四五次这样的朝会弄下来,是人都吃不消,再加上平时还有早朝,估计明朝的皇帝一多半是这样累死的吧。

    坐在龙椅上,朱由校百无聊赖的恶意猜测到,肃穆的百官们,哪里会想到,一向郑重的皇帝,竟然在如此隆重的礼节上,编排先帝呢。

    很快,在漫长无聊的等待中,礼仪性质的东西终于弄完了,到了政府报告的环节了,不过这朝会参加的人多,但真的出来做报告的却是不多,也就是内阁、都察院和大理寺。至于内府和大都督府,统统属于机密部门,他们只是来参加朝会的,并不做报告。

    不过有内阁和其它另个部门也就够了,比较他们才是帝国的主体,大都督府和内府,只不过是皇权的延伸罢了。

    首先出来的自然是内阁首辅李汝华了,只不过老人家年级有些大了,都七十多岁,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报告根本吃不消,所以,就让次辅、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来汇报。

    孙承宗也不推辞,拿起内阁文书花了几天时间整理编写出来的报告开始念起来。孙承宗这次回来不光光是为了参加一个大朝会,更重要的是回来述职,朝皇帝汇报辽东行省的筹建情况。

    孙承宗虽然快六十了,但身体一向很好,声音洪亮,在皇极殿特殊的设计下,报告的声音让所有人都听得到。

    百官全都肃穆而立,认真的听着,甚至还有几个人拿着纸笔,在快速的书写这,他们是帝国日报的记者,这样重大的朝会,他们怎么可能不来呢。

    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信息发达的年代,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家乡以外的事情,官员其实也不例外,除了本部门的事,其他部门就像是隔了一层山,根本不知道。

    因此,大朝会上的官面报告就很重要了,能让很多有志于仕途的人了解到天下大势,如今事态复杂,只有全面掌握,才能更好的做出抉择,因而百官们都认真倾听着,将一些东西默默记住。

    这是第一次公开的全面报告,很多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因而也没有那么多的数据,因而只能笼统的总结一些东西,比如人口增长,收税,各地工作情况,顺便表彰一下优异的府县,而这些被提名的府县之长,全都被人默默记住,能在这种场合被提名,绝对的明日之星。

    “还是有些太匆忙啊!”听着这份报告,朱由校有些叹气。他本来只是想内阁做个报告就好,最多是统计下辽东和河北省的情况,这两个地方都建立的比较合理的机制,能够确实贯彻,详细的统计。

    但没想到,下面的官员也是闻风而动,竟然在各省布政使或者巡抚的推动下,搞起来年终审核,然后在入了十一月时,送了过来。这些内阁就骑虎难下了,不念也得念,然而,这些总结当中,到底有多少水分就不知道了。

    不过,毕竟是第一届官府报告,有点水分也就有点水分吧,以后落实下去就好。说真的,这些东西听得其实很枯燥,但是那些官员却非常的聚精会神,他们从来没想到过,天下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事情,这真是令他们大开眼界。

    看着侃侃而谈的孙承宗,朱由校又有点走神,他本来的意思,是想对付在辽东历练一番后,回来就让他接掌大都督府,对方本身就对军略精通,又有了一番历练,当个大都督毫无问题。

    可是看现在的情况,内阁上下全都形成了一个认知,孙承宗就是下一任的首辅,就连李汝华现在也开始培养他,结个善缘,这样的变化,真的让他有些头疼,早知道当初就这么倒一道弯了,直接让孙承宗当大都督得了。

    明年,朱由校就打算征伐蒙古,然后从蒙古高原如东北,先解决了女真这个后院的豺狼再说。到时候,九边就得大改,没有一个能干的大都督可不行,除了孙承宗,他实在是想不到还有谁能够胜任这个职位。

    俞咨皋和戚金资历是够了,但是只是纯粹的武人,练兵打仗是够了,但是军队建设这种制度方面的东西,他们还没这个能力,换了戚继光和俞大猷来还差不多。

    只是,看目前的样子,孙承宗怕是也很在意首辅的位置啊,算了,大都督府先空着吧,几个部门的都督都没找齐呢,大都督也不急。朱由校郁闷的想到,能得到他信任的人真不多,目前可靠的人才还是不多啊。

    考虑玩孙承宗的事情后,报告才进行到一半,孙承宗刚刚下去了,换了左都御史孙居相来,后面还有大理寺卿曹于汴,最少还有一个小时的等待。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圣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盛宴之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盛宴之后并收藏大明圣祖最新章节